华山法师:太虚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法缘助力者
2024-11-17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段经文,前三句是说凡夫的不知足,后四句是说菩萨的知足,这一段经文主要是说明知足与不知足的道理。‘心无厌足’,是指凡夫的贪欲心和欲望心,永远是没有厌倦,没有满足的,因此说心无厌足。有句成语叫‘欲壑难填’,是形容我们的欲望心,好像无底的山谷,怎样填都是填不满的,人的欲望也是这样,对外境的追求,总觉得这样不够,那样也不足,希望一切为我所有,而且是越多越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生在世,吃饭穿衣在生活中是首要的问题,一天到晚忙碌不休,还不是为了吃饭,既然饥饿的问题解决了,就在衣服方面作思考。本来,三餐能够吃饱,有衣服可以遮蔽身体和御寒就好了,可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丰衣足食以后,就要讲究饮食的滋味,穿著也要在质料和款式上加以选择。人生在世衣食是先决的条件,因此,很多人对于饮食衣著都非常讲究,欲望无穷而产生了无量的苦恼。我们应该想想,既然有了吃的,有了穿的,能够食饱穿暖,就很幸福了。现在我们看看非洲的人民,中东的人民,在战争的炮火度日,正受著饥荒的煎熬,每天三餐不继,我们不是比他们有福报吗?因此,在饮食上,我们要是能够填饱肚皮,在衣著方面,只要整齐清洁,有几套衣服可以更换,就该知足了。
俗语说︰人生在世,难免不会生病的,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应该想到‘英雄也怕病来磨’,生病的时候那一种痛苦,是非常难受的。当我们身体健康生活起居,行动自由,不依赖人家,这就是福报了。我们知道每天都有很多危险的灾难,随时可以发生,好像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者意外的灾难,往往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就是我们的幸福了,我们必须珍惜它,千万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呀!
说到生死,贪生怕死是人本来的常情。所以,很多人都忌讳谈死。死,的确是很痛苦的,佛经中说到,人死的时候,好像螃蟹掉入沸汤那样痛苦,因此,当我们身体强壮健康的时候,就要知道自己是多么有福呀,我可以利用这个因缘,多准备一点资粮,将来回家,才不会太痛苦。换句话说,能够趁著身体还好的时候,多学习佛法,多体会佛法,精进修持,将来临终,能够放得下,自在安详地离开人间,不是很好吗?
我们能够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就好了,不需要做大官,也不必有很好的待遇,更不必拥有很多的黄金和美玉,万贯家财,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好了。仔细想想,在我们一天当中,就有很多自然而然的福气,可是它被我们忽略了,主要是我们看不破,放不下,好多问题放在心里,心情不能开朗,这样一来,本来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反而惹来全身都是病,真是自寻苦恼。
上面这许多道理,大家都很了解,也都会讲,但是说归说,做归做,究竟有几个人真正会享受自然而然的福气呢?所以我们要学会知足,自然就不会苦恼!
‘惟得多求’,惟是思惟,常常在想,希望能够多得、多求一点。比如说钱吧!我们穷苦,没有钱,一旦有了五元,希望能有十元;有了十元,希望有一百元;有了一百,希望有一千;有了一千,要有一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永远认为钱不够,这就是惟得多求。‘增长罪恶’,增是增加;长是生长。我们的心理,贪心太大,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这样就会增加我们的罪过。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是个不圆满,痛苦丛生的地方,要是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是黄金为地,到处都是七宝,你要什么,随时伸手可得,你还会贪求吗?可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是这样,就拿钱财这方面来说,为了满足贪心,要投机取巧,或者欺诈、抢劫、强占、暗夺,许多社会的罪恶事件,就这样随著发生了。
金钱这个字,繁体字是一边是两个戈,一边是个金,两个戈(武器)在争金(财产),就动武,杀气腾腾的。人与人之间,不论是亲兄弟,或者是要好的朋友,往往为了钱财而伤感情,互不来往,就发生麻烦,这是我们常常看见的事实。钱本来是给人生活上的一种方便,给我们利用的,它本身无所谓罪过不罪过,主要在于我们如何运用。比如,我们拿钱供养三宝,雕塑佛像,建佛寺佛塔,或者印佛经、修桥造路,就有功德。这样下去,能够超出三界,也就是能够了生死。要是你把钱乱花,又想办法赚钱,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就会造出许多罪孽。
以上‘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三句,是凡夫不知足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可不认真去了解它,也不可不在身口意三方面多加注意呀!接著,讲到菩萨的心态是怎样的呢?
‘菩萨不尔’,菩萨不是凡夫这样子的心态。菩萨是印度话‘菩提萨埵’的简称,中文译为觉有情。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觉,可从自他两方面来解说,称为自觉、觉他两种意义。作为菩萨,他本身是觉悟的有情,而且具有大悲心,面对不觉不悟的凡夫,他要做觉他的有情,就是要度化众生,将自己觉悟的道理,再去觉悟其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能够跟他一样的觉悟。所以,菩萨的任务是︰上求下化,对上讲,他还要上求佛道,对下讲,他要下化众生,这是自觉、觉他的意思。
‘常念知足’,常常思念知足,不过分去希求。‘常念知足’正好跟凡夫的‘心无厌足’是相反的。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度四摄,在生活中对众生要实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在修六度时要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到达轮回的彼岸,菩萨是舍己为人的,把利益给了别人,帮助人家解决痛苦,所以,菩萨不会贪求无厌。再说,菩萨已经去掉贪、嗔、痴三毒,没有烦恼,不再去追求生活方面的一切享受。所以说菩萨是常念知足,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一切众生。
‘安贫守道’安是安分;贫是贫穷;守道是持守佛道。菩萨因常念知足,有时生活虽然处于贫穷的境界之中,仍然能够安分守己,安贫遵守佛法的精神去修持的佛道。这里,我们必须要说明一下,我们所讲的菩萨,并不是供奉在寺院佛龛里面,高高在上泥塑木雕的菩萨。我们学佛的人,发了菩提心,就是凡夫菩萨了。做一个菩萨,要常修知足法门,安贫守道。
在《佛遗教经》中,也谈到知足的事︰‘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学佛的人,假如要脱离人生的痛苦,没有那许多的烦恼,主要是要知足,知足是一种最好、最富贵、最快乐、最稳当的方法。《佛遗教经》又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佛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是知足的话,纵然连床都没有,睡在地上,也感到很痛快的;假如不知足的话,即使住到天堂里面,仍然不会满意。因此,不知足的人,环境虽然很富裕,实际上也是很贫穷的。知足的人,虽然很贫穷,因为他穷得有骨气,能够安贫乐道,生活过得很充实,每天都很开心,在精神上反而是很富有的人。一个不知足的人,常常为了财色名食睡,或者被色声香味触的五欲所牵引,随著五欲在外奔驰,没有的希望拥有它;有了之后,又怕丢掉,患得患失的,内心感觉得非常痛苦,反而被知足的人怜愍,同情他。
‘惟慧是业’,惟只有的意思;慧是智慧;业是指事业。菩萨不像我们的凡夫,在五欲的事业上打滚,菩萨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过,最先要建立的,是以求取清净无上的智慧为事业。因此,龙树大士说︰‘有智慧分,名为菩萨。’一个人能有智慧,就称为菩萨,反过来说,没有智慧,就不成为菩萨了。因为菩萨不论是要成佛,或者是度众生,都离不开智慧。众生的根机是千差万别的,众生的爱好也有种种的不同,要是没有智慧,如何度化他们呢!在自修方面,菩萨还有烦恼习气、业障,必须以智慧去断除,可见菩萨不论自行化他,都是要以智慧为先导,智慧是菩萨事业的根本。那么,智慧从何而来呢?就是依佛所指示的法门去行,持戒修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才能够完成做菩萨的第三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