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十四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十四
发布时间:2024-10-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十四(图1)

经文上说:

传僧璨,为三祖,信心铭,超千古。

  这讲到三祖接法的故事,二祖慧可大师自从在达摩大师座下得法以后,一方面专门弘扬向上一著的禅风,另一方面也在访求法嗣。一直到北齐天保二年,忽然有一位居士,年纪已经四十多岁,突然来到二祖的座前,却不肯报告他的姓氏、里居,只为二祖作礼,而启请二祖说:“弟子身患风疾,得了风湿病,请和尚为我忏罪!”二祖将手一伸,向来人说:“将罪来,与汝忏!”居士思索甚久,很直爽地说:“觅罪了,不可得。”二祖就说:“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所说的:“觅罪了,不可得”,是说寻找到罪性本来是空的,不可得。二祖就直接的答复,我已经把你忏罪完了,使来人直下承当,并嘱咐他“宜依佛法僧住”,是多么的直截了当。这和慧可自己在达摩大师那里所说的,“覓心了,不可得,”道理是一样的。那居士又继续问道:“今见和尚已知是僧,但什么是佛法呢?”二祖又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这是二祖的答复。那居士听完了,不禁恍然大悟地说:“今日方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固然是如此,佛法也没有别样。”二祖对于这一位居士的悟境,深深赞许,对他的本身,更加器重。于是他发心出家,二祖很欢喜,为他削去头发,给他披上僧衣,并且说:“这是我的宝贝。”因此为他取法名叫做“僧璨”。天宝三年三月,僧璨在光福寺受具足戒,从此以后,风疾渐渐痊癒,便一直侍候在二祖左右有二年之久。二祖以为是时候了,于是嘱咐僧璨说:“过去菩提达摩,不惜跋涉万里,远来中国,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我,我今并将达摩信衣,传授于汝,汝当慎重守护,无令断绝!”

  二祖在传法之后,又招呼僧璨说:“你虽然得了我的法,应该到远处在深山里修行,而且不要从事宣化,因为不久国内就有教难了。”僧璨请求二祖说:“您老人家既然已经未卜先知,为什么不给弟子说详细一些!”二祖说“这不是我能知道的事情。这是达摩尊者,转将般若多罗的悬记告诉我。 般若多罗所说的‘心中虽吉外头凶’,我算算年代,你恐怕要首当其冲,所以我教你善于趋避,犯不着做无益的牺牲。”这就是经文上的“传僧璨,为三祖”。上文所说的“心中虽吉外头凶”,就是指的北周高祖武帝宇文邕灭佛的事情。“周”这个字肚子里,不是吉祥的“吉”字吗?按《纲鉴易知录》卷四上说,甲午周建德三年五月,(公元574)周武帝废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沙门、道士,并令还俗。《资治通鉴》一百七十一卷,所说的与《易知录》大致相同。

  在周武灭佛教难的前一年,周武曾经召集文武百官、沙门、道士,齐集朝廷,讨论三教的存废问题。周武首先表示他对佛教的不满,竭尽毁谤佛教的种种不好。当时有一位慧远法师,从容抗辩,使周武理屈辞穷,以致使他在心理上对佛教更加痛恨。建德三年五月,又举行一次论辩,当时有一位法师,名叫知玄,又和周武抗辩了一番,在朝的文武百官,都佩服知玄的理正严辞,唯独是周武帝恼羞成怒,马上下诏书,勒令僧、道二教人员,统统还俗,经像一律焚毁。如果有谁胆敢保护的话,和窝藏窃盗一样办罪。后来周武帝消灭了北齐,如法炮制,又毁灭了北齐境内的佛教。据《佛祖统纪》上说:“当时被迫还俗的僧尼,有三百多万人。”这样一来,中国的北方,是无佛法可言了。周武帝灭佛不到四年时间,(公元578年)业障现前病死了,年仅36岁。后来周宣帝接位,虽然经高僧道林的请求,恢复了佛教,但是止以俗服作菩萨僧而已!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佛法才开始正式恢复。这固然是隋文帝有心来拥护佛教,同时也因为周齐时代的高僧,隐伏于深山之中,这时候都恢复了僧相,致力于佛教的弘扬。所以佛教的兴亡,一是靠国家的政策,二是靠佛教内部有没有高素质的人材。

经文上还有“信心铭,超千古”这两句,“信心铭”,是三祖僧璨大师著作的有关禅宗的一篇禅修文章。这篇文章开头的两句是:“大道无言,惟嫌简择。”只此两句,就已经道出禅修的要点。因为道体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以简择分别心去理会,那是一辈子也不能契会于道的。这篇文章有六百多字,字字珠玉,所以说“超千古”。“超千古”,就是超越千古,没有人能赶得上的意思。以下讲到第四祖道信大师。经文上说:

第四祖,名道信,知无缚,解脱竟。

  僧璨接受了二祖慧可大师嘱咐以后,鉴于二祖法难的预言,隐居于苏州皖公山。后来法难的禁令渐渐松解了,他去太湖县的司空山,来来往往,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时间,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一直到杨坚消灭了北周,统一中国,建国号叫“大隋”。隋文帝开皇十二年间,有一位沙弥名叫道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遇到三祖。道信为三祖僧璨作礼而请求三祖说:“愿和尚慈悲, 赐与我解脱法门!”三祖僧璨反过来讯问道信说:“谁缚汝?”道信说:“没有人缚我。”三祖僧璨又说:“既然没有人缚你,你又求什么解脱呢?”道信于言下大悟。据《景德传灯录》上说:“道信从此服役于三祖座下达九年之久。受具足戒以后,仍然侍奉三祖若干时期。三祖常常以微言大义,加以试探,知道他因缘已熟,于是传授他衣法,而为禅宗的第四祖。”经文中的“知无缚,解脱竟”,知道道信得法的事。

  道信大师既经得法以后,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年中,安禅于湖北蕲春县的破头山。唐太宗李世民听到四祖的大名,曾经三下诏书,要他去首都长安讲法,他都不去。第三次派遣使臣的时候,叮嘱使臣说:“如果再不肯来的话,砍他的头来。”使臣来到四祖的所在地,传达皇帝的意旨,谁知道四祖竟将头伸出来,让使臣来砍。使臣又不敢下手,回去乃将这事转奏唐太宗,居然博得太宗皇帝分外的信仰,而且还下诏书颁赐了许多的珍贵物品给道信。当时皇帝下诏书邀请,当时道信如去王宫,说不定有请四祖为国师,这种特殊的荣耀,在他人来说,是求之不得,四祖却视而不见,可见他的德行是非常高尚的。现在讲第五祖经文上说:

五祖忍,居黄梅,东山上,道场恢。

五祖,法号弘忍,湖北黄梅县人,所以说“五祖忍,居黄梅”。五祖原来是破头山的一位栽松道者,曾经在路上遇到四祖,问四祖说:“诸佛法道,可以开示我吗?”四祖将那个问法的人端详了一番,然后答复他说:“你老了,我开示你,有什么用呢?你如果再来,我一定会等待你!”栽松道者明白四祖的用意,于是辞别而去。适逢道路河边,有一位小姑娘在洗衣服,栽松道者站在河边,问那个小姑娘说:“请问,在您家住一宿可以吗?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在,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您如同意,我即敢行。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哪知道小姑娘竟因此怀孕了。父母以为小闺女怀孕是莫大的耻辱,于是将女儿驱逐家门。可怜的这个小姑娘,只能乞食为生,及至十月满足,生下来竟是一个男孩。他母亲因为无以为生,于是将孩子抛到江里去了。说来真是怪事,这孩子入水而不沉,到了第二天,能逆水而上,而且气体鲜明,相貌端正。母亲看到了之后生起慈悲心,感觉舍不得,又把他抱回来养,过着乞食的生活,而把他养大。这孩子非常聪明,又非常懂事。后来母子两人在路上遇到四祖,四祖摸摸他的头,问小孩:“子何姓?”小孩说:“姓即有,不是常姓。”四祖又问:“是何姓?”小孩说:“是佛性。”四祖说:“您无姓啊?”小孩说:“性空,故无。”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小孩是一个法器,不简单。分析一下,四祖道信大师和小孩,有关姓氏的问答。四祖问的,是在俗谛的一边,小孩答复的,是在真谛的一边。“性即有,不是常性,是佛性,性空,故无。”在禅学里面,所谓言言见谛,语语朝宗,小孩的回答非常到位。四祖因小孩的答词,而赏识他的见解,于是和他的母亲商量,让他出家当和尚。他母亲同意让他跟着四祖出家,取名宏忍。后来四祖等宏忍长大以后,把禅宗的大法传授宏忍,成为第五代祖师,五祖宏忍得法以后,就驻锡在黄梅东山,大阐宗风。座下的住众,经常都在五百人以上,专门弘扬《金刚经》般若思想。这就是经文里“东山上,道场恢”的解释。“恢”者,恢宏扩大的意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