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淺释之二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淺释之二
发布时间:2024-08-30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说:是诸法空相,当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没有增减。五蕴若是不空,则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減。现在这五蕴完全是空的,则无有一法可得,那里还有生灭垢净和增減呢。生灭等的说法,全是众生虚妄意识计度而已。譬如眼睛有病的人,忽然看见灯光有圆影,有五色的重叠,或生或灭,或垢或净,或增或減。但无眼病的人,则看不出有灯光圆影,而是一无所有;既然是一无所有,那里还有生灭垢净增減的东西。所以,一切众生的妄念,也是这样,于无生无灭之中妄见生灭,妄念炽然而起。有大智慧的人,就知道其当体全空,如梦如幻,是故得也是梦中之得;失也是梦中之失。我们人生的富贵,亦是梦中的富贵;贫贱也是梦中的贫贱。去来进止,行住坐卧无非是梦,那里有什么喜怒哀乐,毁誉恩仇可说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是连接上面的文字。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本来就是没有五蕴可说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是指十二入,也就是五蕴的分别说法。以众生的根器,换一个名称来说,所说眼即是人身的眼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耳鼻舌身也是一样。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所谓色声香味触,即是眼耳鼻舌身所对的外尘。在眼根所对的是色,又名色尘。在耳名声,又名声尘。在鼻名香,又香尘。在舌名味,又名味尘。在身名触,又名触尘。五尘与五根相对,法尘与意根相对。我们就知道色声香味触,是外五尘所谢落的影子。例如,曾经与一个朋友分别去远方,至今颇有想念那个朋友,这时心中所念的朋友,就是法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过去所留下的影子在八识心田之中。又如今预定想要回老家,这时心中所思念的老家,也就是法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念,是过去曾经住过的老家,留有影子在心中。即使心中生平未闻未见的事情,或未闻示见的地方,但感觉总是很熟悉,这也是各方面的影子而已。

以上十二种名目,除了意根之外,还有十一种,这十一种都是上面五蕴中的色蕴。上面把这十一种名称合称色蕴,这里把色蕴这个名称,演变为十一个名称,其实就是一个色蕴而已。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眼界乃至意识界,这是简略而言,是说明十八界的情况。若详细来说,则应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界,无色界、无声界、无香界、无味界、无触界、无法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之六识,共为十八,说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五根上面已经说明,意根就是上文十二入中的意识,现在演变为意根,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七根名称,就是十八界的内容。

所谓眼识是依于眼根而能了别色尘,这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耳识是依于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这能了别声尘的是耳识。鼻识是依于鼻根而能了别香尘,这能了别香尘的是鼻识。舌识是依于舌根而能了别味尘,这能了别味尘的是舌识。身识是依于身根而能了别触尘,这能了别触尘的是身识。意识是依于意根而能了别法尘,这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

上来所说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就妄念所现的虚妄之境。为了方便言说,假立这些种种的名字,其实这一切都是妄念所现的,皆如空中之花,花虽然宛然现有,有而性常自空,自性既然全空,那里还有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可说,一切都是梦境,一切皆是假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