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法师:太虚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法缘助力者
2024-11-1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淺释之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大师奉诏翻译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是菩萨的名字,一般翻译为观世音菩萨。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修行的法门。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如直接翻译成中文,般若就叫智慧;波罗蜜多翻译成中文叫到彼岸。因为我们众生迷而不觉,在日常的苦趣之中,名为此岸;诸佛菩萨依般若智慧修行,觉悟正道,脱离苦趣名为彼岸。深就是深浅的深,行就是修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是一切万物的名称,凡是我们眼所见的、耳所闻的、鼻所嗅的、身所觉察的、以及意之所思想的,都属于色蕴范畴。受蕴是能领纳一切苦境、乐境,以及不苦不乐的感受之境。想蕴就是我们平时的种种思想。行蕴是我们心中的念头,念念在迁流之中的妄念。识蕴是我们对事物的了别。例如我们的耳根听声,最初只闻其声,即了别是声音,这是耳识所引起的分别;同时内心也认识到外境的声音,这是意识的了别作用。这个了别的心念,又连续不断在运行,即名为行蕴。又闻可爱的声音,则感觉身心快乐;闻到可恶的声音则身心烦恼,这就是受蕴。同时这个识蕴,分为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区别。凡是五蕴的一切诸法,本来皆空。只是我们凡夫不明了般若的道理,妄想执着以为五蕴实有;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当体皆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凡夫不知般若的道理,妄认五蕴是真实的,所以造业受苦;既然明了般若的道理,便无妄念,无妄念故,便不造业,既然不造业,自然不会受苦,这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这是佛弟子的名字,又名舍利弗。这个人在佛的弟子之中是智慧第一。观世音菩萨因为舍利子为大众请问般若法门。所以,观世音菩萨特别呼舍利子的名字,告诉他修行般若法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说明五蕴皆空的理由。也许有人会问;“众生现在都确见色等五蕴都是实有,为什么菩萨见到说是空的?”可以回答说:“众生所执的色蕴,本来是空无没有的,而众生所见的有,譬如眼睛有病的人,忽然看见空中有种种的亭台楼阁,以及种种的草木鸟兽;虽然是明明看见,然其本来无有。不过只是眼睛花了所妄现的境界。现在,我们耳目所遇到的,身心所接触到的,一切万事万物,也是如此。虽然是宛然现有,究其本体,全是空的,皆是一切妄心之所妄现,犹如梦境。既然都是妄想所现,所以,其体完全是空。因此,我们应该要知道,这个色与空,是没有两样,色空是不二的。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既然不异,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知这些色蕴本来自空,并不是菩萨加强观察使其空无。”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是领纳苦乐的感受。但是,我们过去的感受已经消归于无有;例如过去的事情,今天回头看已渺若烟云。固然是快乐的事情,也不可重新得到;而痛苦的事情也是不可复得。举例凡是喜怒哀乐,毁誉恩仇,事过境迁,都如梦境,这过去的感受是空的;未来的感受,事情还是未来,自然是无所有。例如明日的天气,虽然有天气预报,报道是晴天或下雨,但睛天有热的感受,而下雨天有凉快感受。感受的事情还没有到来,你今天怎么能觉知呢?因此,这未来的受是空的。而现在的感受,虽然是有喜可喜,有忧可忧;但我们人生如驹过隙,俯仰之间,便成为往事。仔细剖析,只是在转瞬之间,已经是过了一年又一年,沉思谛观,刹那刹那,曾无暂停,暂停既然没有,现在怎么是有呢,因此,现在的感受也是空的。想蕴是我们的思想;行蕴是意识的迁流变化。识蕴是了别的意识,这三种也是这样,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不可得。但是凡夫的妄见,以虚妄为有,这是错误的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