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归依三宝的意义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佛教中归依三宝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8-29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佛教中的三归依,又名三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有以下意义:1. 寻求救护:三宝(佛、法、僧)具有无量功德,能为人天之师,皈依三宝可以得到救护,解脱三途及流转生死的痛苦。2. 建立信仰: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是建立佛教信仰的基础。通过皈依,表达对佛法的信仰和对三宝的信赖。3. 获得指引:三宝为修行者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佛是悟道的觉者,为导师;法是解脱的方法和道路;僧是修行的榜样。皈依三宝后,可以依靠三宝的教导和指引,走上修行之路。4. 积聚功德:皈依三宝是人生的一种善业,可以积聚功德。通过皈依,表达对佛法的敬仰和尊重,从而获得功德和福报。5. 成为佛教徒:完成皈依仪式后,正式成为佛教徒,可以获得三宝的加持和庇佑。

根据佛经的记载:佛最初成道第四七日,在罗阇耶恒那树下入定,有二个商主,一名提谓,一名婆梨迦。道经佛处,以米、麦等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供佛,并皈依佛法而去。此二人乃是最早的优婆塞,亲近而奉事三宝的净信男。

平时我们所念的皈依佛法僧三宝偈頌,出是《华严经净行品》中节选出来的。在华严法会上,是智首菩萨请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等一百一十个有关修行的问题,文殊菩萨回答智首菩萨,以一百四十一个偈頌,作为发愿的内容。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其中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这三个愿就是归依三宝的内容。其文如下: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第二十愿、自归于佛:是三皈依内容,也是初入佛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归就是归向于佛,依止于佛,可以得到佛的庇佑,同佛一样觉悟,人生有一个回归和依靠的处所。例如我们早课中所念〈楞严咒〉〈大悲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三宝。〈楞严咒〉第一句念‘南无萨怛他苏伽哆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这是皈依十方无尽的常住三宝。〈大悲咒〉念的‘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也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宝。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宝,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你皈依佛法僧三宝,十方诸佛来护念你,十方诸佛的护法,八万金刚藏菩萨也常随著你,保护着你。

所以,自皈依佛,觉而不迷,我常在觉悟之中不迷惑。这时候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来归依佛,来绍隆佛种,令佛的种子,永远都不断绝,这叫绍隆佛种。发无上意:就是发无上心,要体解成佛的大法,来成就佛道。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第二十一愿、自归于法:我皈依法,要依法修行。佛法犹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中的三藏教典十二部经,都是说明世出世间的智慧,智慧是解脱生死的根本,你想要弘法利生,内心正而不邪,必须要有大智慧。所以,归依法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来学习三藏教典,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若有机会阅藏经,说明福报是很大的,能深入经藏,开发自身的智慧,智慧犹如大海一样,无量无边,你才能内修外弘,普利人天,为众生的导师。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第二十二愿、自归于僧:在皈依僧的时候,是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内心清净无染,你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大菩萨一样;也和声闻、缘觉,一切的罗汉一样。那么,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内心清净无染,统理大众,能够以如来的正法化导一切众生,并且以智慧统理、调伏大众。若出家修行统理大众,使僧众安和,能令正法久住。“一切无碍”:一切是指全部,所有的意思。无碍是指事理圆融无障碍,也指出家之后依法修行,灭除一切烦恼,从凡夫步入贤圣之位,成就佛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一切都无障碍。

归依三宝在《俱舍论颂疏》第十四卷中详细介绍。其文如下:

己四 明三归体  從此第四,明三歸體。論云: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爲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及涅槃擇滅,是説具三歸

「從此第四,明三歸體」,作为有信仰的佛教徒,起碼要受過三歸,没有受三歸的人,虽然他有信仰,但不叫佛教徒,那麼,三歸的體是什麼?能夠如法地理解三归的内容,恐怕还不多。

「論云: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爲歸何等」,歸依三寶,到底歸依的是什麼?是不是歸依佛(一個人),歸依法(佛的三藏十二部)?這個我們一般説的,歸依佛兩足尊,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歸依法,一切的經典;歸依僧,那些菩薩、羅漢,乃至現在出了家的這些僧人。這個是從形相上説,是不会錯的,但是這樣的理解還是很膚淺的。有部论师从理智出发,对教理比較有深入的研究,追究得也很深,問到底歸依是什麼意思?

偈颂说:三歸的體,是成佛的無學法,乃至成僧的有學、無學法。歸依佛,是歸依成佛的無學法,這是歸依佛的體,並不是歸依佛的人。歸依僧,不是歸依凡夫僧,也不是歸依贤聖僧,而是要歸依成就聖者的有學、無學法。歸依法,就是歸依涅槃,涅槃是最究竟、最了義的佛法。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整個三歸的内容,都是歸依法。

釋曰:歸依佛者,不歸佛身,但歸依成佛無學法。由無學法,能成佛故;又佛得無學法,是殊勝故;又佛得無學法,能覺悟一切故。由此三義,故歸依也。無學法者,謂佛身中,盡、無生智,無漏五藴爲體。

解釋说:歸依佛,並不是歸依佛這個人的身体。「但歸依成佛無學法」,這是有部的説法。成佛靠什麼?就是大乘的無學法,這個法就是歸依佛的體。「由無學法,能成佛故」,成佛就是靠這個無學法而來的。「又佛得無學法,是殊勝故」,佛得到了這個無學法,因此成爲殊勝的三界导师。佛证得无学法,能觉悟一切众生,能夠度一切衆生,就靠這個無學法;佛的一切功德智慧、一切的尊貴法相,都是靠這個無學法而来的。所以,真正歸依佛,是歸依這個無學法,那才是最究竟的歸依佛。「由此三義,故歸依也」,因爲有這三個意思,歸依佛,總的來説,就是歸依無學法。

什麼叫無學法?「謂佛身中,盡、無生智,無漏五藴爲體」,就是佛身中最高的智慧,是盡智、無生智。成無學的時候,一個叫盡智,一個是無生智。利根和鈍根的阿羅漢都有盡智,利根阿羅漢有無生智。而佛是大利根,所以盡智、無生智都有。佛身上的盡智、無生智,就是佛的無學法。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于无漏智。无生智为知其智不退的智慧,這個無學法,以無漏的五藴爲體。因爲它本身就是智慧,是無漏的慧心所,有慧心所,決定有心王,心王是識藴,心所是行藴,必定有受、想心所的相應,就是受藴、想藴,決定有他的道共戒(無表色)也有色藴,所以,這是無漏的五藴。

歸依僧者,謂歸依成僧二種法,所謂學法、無學法。此二種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故歸依也。

歸依僧是歸依什麼?「謂歸依成僧二種法」。什麼是成僧二种法?嚴格地説是证得无学果位的阿罗汉是聖僧,成就了聖者才能叫四向四果僧,一般的凡夫,只不過是僧的因,將來能够成圣僧。成僧的兩種法,一個有學法,一個無學法。有學法,就是成就初果、二果、三果等是有学法;無學法,就是成就四果的阿罗汉为无学法。「此二種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这两种法是能够成为四向四果的贤圣僧,就靠有學、無學這兩個法。僧之所以成僧,僧所以殊勝,僧之所以能夠利益衆生,都是因爲他身上有學法和無學法,所以説真正歸依僧,是歸依成僧的有學、無學法。

歸依法者,唯歸涅槃。涅槃即擇滅也。一切衆生身中,所證擇滅,是善是常,寂滅一相,故通歸依。

歸依法是归依什麼法?廣義地説,就是归依三藏十二部,这些都是法,而最根本的是,通向涅槃的择灭法,總结歸纳起來,最了義的法是涅槃,所以説真正歸依法,「唯歸涅槃」,只是歸依涅槃,涅槃就是擇滅。

「一切衆生身中,所證擇滅,是善是常,寂滅一相,故通歸依」,我们一切衆生身里,所證得的擇滅,這個擇滅是寂滅一相,都是空性。這個都是善的,又是真常的無爲法。是真常的、寂滅的、一相的不生不灭法。所以「通歸依」,一切衆生所證的擇滅,通通一起都歸依,這是歸依法的具體情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