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之二十
2025-01-23
凡是佛经开头一般都有“如是我闻”的句子,意思是说,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是佛传授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而是佛以前所讲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到的。
为什么佛经开头要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作为开始,是有四种不同的意义:一、息众疑,二、遵佛嘱,三、息诤论,四、异外道。
1、息众疑:
什么叫“息众疑”?因为佛入涅槃之后,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位阿罗汉,在结集经藏的时候,迦叶尊者请阿难尊者升座,对佛所说的法,重新宣说进行结集。
阿难尊者在升座的时候,所有佛的弟子,顿然起了三种疑惑:一、以为释迦牟尼佛复活了?他们因为看到阿难尊者相貌圆满,和佛的相貌是一样的,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弟子因为想念佛,所以,以为释迦牟尼佛回来了。二、他们以为阿难尊者成佛了,所以才有如此的相好庄严,相貌才这样圆满。三,以为是他方的佛来了,或者是东方佛、南方佛、北方佛、西方佛来到这里。
为什么大众有这三种的疑惑?因为阿难尊者在升座的时候,先显入定相,在法会上没有讲话,他在定中的相貌就与佛是一样的。所以,在座的阿罗汉们心里生出这三种疑惑。等到阿难尊者开口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大众的三种疑惑顿时息灭。为什么大众没有这三种的疑惑?因为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说的,是佛传授给我的。”有了这句话,大众的这三种疑惑顿时息灭。
2、遵佛嘱:
遵就是“遵从”;遵从佛的嘱咐和吩咐。佛咐嘱什么呢?在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告诉弟子们说:“我将要入涅槃了,你们若于修行方面还有疑惑的,现在可以提出来问,我给予解答。”弟子们一听说佛要入涅槃了,所有的弟子就都非常地悲伤,大家都哭泣来了;尤其是阿难尊者,他哭泣得更厉害,非常悲伤痛哭流涕。这时候,阿那律尊者就对他说:“阿难你不能哭啊!佛要入涅槃了,你是佛的侍者,应该去问佛,佛入灭之后,后事我们应该如何安排?”阿难说:“什么后事啊?我能问什么呢?”阿那律尊者说:“你应该问以下四件事情:一、将来结集佛经的时候,在佛经的前面,应该用什么字代表开头?”二、现在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依谁而住呢?三、我们现在是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总得要有个教授啊!四、佛在世的时候,佛能调伏恶性比丘;佛入涅槃之后,那些恶性比丘又怎样去调伏呢?你应该以这四件事去请问佛才对。”
阿难尊者一想,阿那律尊者说得对啊!于是就去请问佛。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佛回答说:“以戒为师。”就是以“戒”作为一切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的师父。以戒生定,由定生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依佛而住,佛入灭之后,我们依什么来住呢?佛就说:要依“四念处”安住。四念处又是什么?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你能观身不净,就不会执着这个身体了。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你所接受现实的境界,一切都是苦的。你能观受是苦,就不会贪图享受了。心念处就是“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无常的,念念生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知道这个心是无常的,也就不会在心里打种种的妄想了。法念处就是“观法无我”,我们身心的这一切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五蕴的法,都众缘和合而生,是没有我的,你能认识到这些,修行就有进步了。
还有,将来在结集佛经的时候,佛所说的经典,佛经前面应该用什么文字来开头?佛就说:“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作为经典的开头。”
阿难尊者又问:“佛在世的时候,那些恶性的比丘,佛能调伏他们。那么,佛入涅槃以后,对那些恶性比丘怎么处理呢?”佛回答说:“对那些恶性比丘,应该默而摈弃之。”什么叫“默摈”呢?就是不理睬他,不要和他讲话,也不要和他在一起,以冷处理的方法,来调伏恶性比丘。恶性比丘就是那些不讲道理的出家人,佛在世的时候,就有“六群比丘”,他们虽然出了家,也有不守规矩的时候。对那些不守规矩的比丘怎么办呢?就是要默而摈之,用这种方法来调伏他们。
3、息诤论:
因为佛的弟子有很多,有些是老参上座,他们的资历比阿难尊者深,身分也比阿难尊者高。在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仅仅是一个初证阿罗汉果的人,其中早已证到四果的阿罗汉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难尊者所说出来的经典,一般人都不会佩服的。那么,加上“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大众就都知道,这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经典,而是听佛所说的经典。因为一般人都知道阿难尊者,他的记忆力特别强、特别好,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他全能记得有条不紊,不会杂乱,所以,阿难说“如是我闻”,这是佛所说的法,大家也就没有可争议的事情了。
4、异外道:
佛经的开头,如是我闻,就是和外道的经典有所不同。因为外道们所说的一切事情,都离不开“有”与“无”。他们所说的事情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所以,在外道的经典中,开头都是用“阿、或欧”两个字;“阿”就是“无”,“欧”就是“有”。而佛经上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就和外道的经典有所不同了,这就是“如是我闻”故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