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南亚的印度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圣人——释迦牟尼佛,他出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诞生的地点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这是在中外历史上均有记载的迦毗罗卫国,现在属于尼泊尔的境内。释迦牟尼佛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母亲叫摩耶夫人。
他长大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深感人生的无常,因此,在他十九岁的那一年出家修道,参访当时有名的外道仙人,那是专门修行瑜伽有了成就的人,悉达多太子跟他修学,没有多久时间,就修成和他老师同样程度的境界;然后他离开外道仙人,继续寻访在当时很有名的修炼者,跟他们修学,但都不能满足释达多太子的要求,在释达多太子的经验中、那些外道名师的所谓“解脱”,只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他经过了五年的参学,寻师访道,学习印度各种门派的修法,但始终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他放弃了参访,单独一个人来到尼连禅河的西岸,在跋伽苦行林中静坐思维,他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自己的因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才能成熟,可以得道。
因此他就在苦行林中,勤苦修炼,入定修行,精进行道,身心不动。用非常感人的毅力,在苦行林中修炼苦行,他每天除了只吃一麻一麦来充饥之外,主要是以禅定的喜悦来维持生命。希望求得解脱,他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长时间身体不运动,有一些麻雀在他的头顶上做窝,有许多茅草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记载的“五年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茅藤穿膝”的故事。他经历了六年的艰苦努力,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枯瘦得如干柴,皮包骨头,还是没有悟道成佛。他在禅定中终于体悟到,使自己的肉体受苦,其实正在执着于肉体,这是错误的做法,这些苦行不是解脱生死的方法。
于是,悉达多太子放弃了苦行,改用其他的方法求得解脱。他六年多时间没有洗澡,于是来到尼连禅河,用清水洗去身上的垢泥,这时候他身体极度地衰弱,就晕倒在尼连禅河的岸边,当时有一个放牛的小姑娘看到之后,在家里拿来牛奶稀饭乳汁供养他。释达多太子接受了饮食之后,才恢复了体力,浑身舒畅,身体有了力气,觉得自己从未有过这么痛快,他知道自己现在完全可以承受觉悟所带来的喜悦。去找一个可以修道的好地方,他愉快地离开苦行林,越过尼连禅河,独自来到印度伽耶山,看到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充满灵气,远处有一棵非常茂盛的菩提树,是一个非常适合于成道的好地方,悉达多太子来到菩提树下,就在树下发誓愿说:“我要坐在这棵树下修行,如果不能解脱生死,不能成佛,不进入涅槃,我就再也不起座,宁可死在这里算了。”
他在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座,结跏趺坐深入禅定,端身正坐入定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当中,他接受了各种生理、心理以及自然界的种种考验,以勇猛精进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心源,以中观正见,观察世间一切诸法,突破了人类生命的极限,战胜了身心内外的一切障碍,降伏了魔障,到达了禅定的最高境界,开启了般若智慧,真正的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找到解脱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的方法。他终于在十二月初八的夜里,看到东方的明星而豁然顿悟,成等正觉,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成佛,号称释迦牟尼佛。他解决了人生的烦恼,解决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痛苦的根源,见到了众生平等的真相;证悟到最完美的境界,他的自性清净不染,断除了世间上一切烦恼,远离了人生的生死痛苦。
因此,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后,把自己觉悟的真理介绍给大家,开始在印度各处说法教化众生,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需求不同,兴趣不同。佛就以三乘的教法来接引众生,对那些喜欢人天乘的众生说三归、说五戒、说十善等法。对那些喜欢解脱的众生说苦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的声闻乘、缘觉乘教法。对那些喜欢度众生的发心菩萨,说菩萨四摄法和六度的菩萨乘法,来满足众生的需求,把佛法传遍全印度。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指导我们从生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佛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