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六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六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六(图1)

现在讲到全文的“六通”这一科!《三字经》上说: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神境通、漏尽通。圣与凡,各不同。

  “六通”,又名“六神通”。“神”者,变化莫测;“通”,是无障无碍。六种神通的因因果果,以及神通的现状,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第五》上讲得最详细。足够了解六通的内容,分三点来讲!

第一,六神通的因,也就是六种神通从哪儿来的?六神通的因有三种:一、是诸佛菩萨的定自在力。依定自在的力量,能够随心所欲,成办一切度生的事业;二、是法威力。法威力的“法”,就是六度。诸佛菩萨因修六度,有广大果,有广大胜利;三、是俱生威力。“俱生”,是与生俱来。由于诸佛菩萨过去多生多劫,修积广大福德资粮,证得俱生甚希奇法。前二种名“修得”,后一种名“报德”。第二,六种神通的果。“果”,也就是效果或者功效。诸佛菩萨之所以现种种神通:一、为了引导诸众生入佛圣教;二、为了无量受苦众生,惠施他们种种利益和安乐。第三,六种神通的现状。

一、天眼通。又名“生死智通”。“生死智通”,就是说:诸佛菩萨以超过人天的清净天眼,能够看到一切众生生时、死时的妙色、恶色,以及出生以后的成长,成长以后的善行、恶行。诸佛菩萨的天眼,又可以见到诸光明色,诸变化色,诸微细色,诸净妙色。至于在空间上说: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第四天,最高的色究竟天。假如作意运用的话,能见十方无量世界一切诸色,以及彼土诸佛集会说法的情形,还能见到十方世界众生的作善作恶,皆能随其机缘,以神通力,惠予他们得利乐。

  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以及世间种种音声。天耳通的妙用,不管是天声、人声、圣声、非圣声、鸟兽叫吼声,十方诸佛说法声,六道众生享乐声、叫苦声,尽皆能闻。也和天眼通一样,随其所宜而予以训导。

  三、“他心通”。又名“知心差别智”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情。诸佛菩萨以他心智,能周遍地知道十方,无量无数世界中的一切有情,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染心、邪愿心、外道心,下至一切禽兽等心,都能洞悉无遗。又能以他心智,知道十方有情根器的胜劣,胜解的程度,而随其根性、程度,再示以种种的正行。

  四、宿命通。又名“随念宿住智通”。这是诸佛菩萨能随自己的意念,知道自己和其他的一切有情,于过去每一生中,在某一道中受生,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受报相好或丑陋。又能令他有情,得宿住智。对于宿世所有,或多或少一切微细的事情,一切微细的思惟,都能明了无遗。至于在时间上,过去、未来,无边际劫,固然是不可以数计;尤其是过去生中,为行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化诸有情,种种事迹,诸佛菩萨将他宣示出来,令一切众生对佛菩萨生起敬信,生起恭敬;对于生死,深生厌离。又将宿世每一生中,千变万化的善恶业果,原原本本,委婉而动听地道出,使那些执“常”的外道,破除常见。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

  五、神境通。又名“神足通”,又名“神境智通”。身能飞行,高山和大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神通自在。神境通又分为两种:(一)能变通;(二)能化通。“能变神境智通”,在《瑜伽师地论》上列有十八种神变,这里就不介绍。现在将《妙法莲花经·妙庄严王本事品》上,净藏、净眼两位王子为感化他的父亲妙庄严王,而表现的神通,简略叙述出来,让我们知道一个大概。《法华经》上说:“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踊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然而,这只是十八种神变中之一二种而已!大致说来,能变通者,“能转变有自性的物体,令成余物”,这便是能变通的一个概念。

  “能化神境智通”,无而忽有谓之“化”,也就是说:能以禅定的力量,造作他人未曾目见耳闻的种种事实。此中,又分“化身”、“化境”、“化语”三种。自身或他人身,或男、或女、或鬼神诸天,三恶道众,皆能随意自在变化,为无量有情作利益的事情,这叫做“化身”。“化境”,对于身外的事物,大小贵贱,皆能随意自在地使它转变。例如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之类,使众生得到受用。至于“化语”,也有多种,现在只略说一二:诸佛菩萨的化语,他们的声音深远,有如云雷之音。和雅的音声,有如迦陵频伽鸟,因其声音深可爱乐,能够感动大众的心念,有感染力,号召力。最为奇妙的是:诸佛菩萨以一种声音说法,能使天龙八部,十方各类的众生,各各随自己的语言,而听懂佛菩萨的说法,并且能够得到受用。

  六、漏尽通。或名“漏尽智通”。漏即三界见思惑。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是名漏尽。所以“漏”是破损的意思。譬如一只玻璃茶杯,被碰了一下子而裂了一条缝,就失去了作用,只有弃置到垃圾堆上去,而不值得一顾。那么,“漏”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爱等等的烦恼,就是“漏”。我们众生因具备这许多烦恼,所以造杀、盗、淫、妄的恶业,以致不成道器,而流浪生死,受苦无穷。

  诸佛菩萨于生死道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千磨百炼中而断尽了烦恼,这就叫“漏尽”。诸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经得起磨炼,受得起考验,立定脚跟,不随生死烦恼所转,这是什么力量?那便是“智”慧,由于智慧断尽了烦恼,使心性中本具的妙用,得到运用的自由,也就是“通”。所以,合之则为“漏尽智通”。六通中的“智通”二字,皆是这样讲法的。

  诸佛菩萨还有个奇特处,就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虽然获得漏尽而不取证得,不取证是不入涅槃。这在法相宗名叫“留惑润生”,也是与二乘圣者迥然不同的地方。六种神通讲过了,现在讲全文中第七大段的四谛法。《三字经》上说:

曰苦集,曰灭道,四谛法,须寻讨。  

这四句经文,现在先讲第三句。四谛法的“四谛”,就是一二两句中的“苦、集、灭、道”四谛。

  苦、集、灭、道,是小乘佛教的纲要。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坐大宝华王座,现千丈卢舍那身,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说圆满修多罗教,那便是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后一会在逝多林园,已有二乘圣者们在座了。但是,他们对于这圆顿大教不能接受,释尊不得已,才作依本起末教育法的构想,而说四谛法轮。

  那么!苦、集、灭、道的四谛,如何讲法呢?第一,“苦”者,逼迫为义。苦有三苦、八苦,以及种种诸苦。“三苦”是:苦苦、行苦、坏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苦”、“八苦”所不收的,名为种种诸苦。这许许多多的苦,逼恼着我们众生的身心,迫害众生不得自在,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一部难念的经,有说不出的苦,所以说“苦以逼迫为义”。

  佛未出世以前,印度人的宗教气氛本来就很浓厚,他们在山林水边,深山穷谷中修苦行,而想求得解脱痛苦升天的修道者,到处都是。但是,他们不研究苦的原因,如何才能解脱呢?所以,释尊讥刺他们“以苦欲舍苦”是不起丝毫作用的。那么,苦应该如何除法呢?苦必有因,由有苦因,才感到苦果。苦的因是“集”,“集”是招感的意思,也有积聚的意思。然而,“集”只是一个总纲,它的详细科目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前五种叫“五钝使”;后五种叫“五利使”。由于我们内心上有了贪、瞋、痴、爱,经不起人间五欲的诱惑刺激,发动于身、口、意,而造出杀、盗、淫、妄等等的恶行。恶行是因,三苦、八苦是果。

  现在讲“灭”谛了。“灭”是灭去烦恼障,贪、瞋、痴、爱,而证入涅槃,超越三界,了脱生死。灭去烦恼障的圣者,如舍利弗、目犍连这一辈的佛弟子,他们尽管住世若干年而后入灭,但是他们的生和死,皆可以自由。

  我们的烦恼,无始以来就潜伏在我们的妙明心中,遇到了外境的刺激,它马上就会爆发出来。我们固然是不聋不瞎,即使生下来就是既聋又瞎的残废者,照样有和他与生俱来的人间五欲。如何才能将这些坏念头由减轻而消灭呢,这不是说说就好了,是要经过一番修行的功夫,来磨炼的。功夫是什么?那便是“道”谛。

道谛的“道”,就是三十七种道品。“道”,是道路。譬如你要到城市里来,道路高速是必经之道。我们要想断烦恼,脱离苦果而证入涅槃,必要经过三十七种道品的修炼,而后方可成功。“品”,是品类,以品类相从。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又分为七类:一、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五力:同于五根的信、进、念、定、慧;六、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苦、集、灭、道为什么都称“谛”?“谛”, 是真实义。在《佛遗教经》上说:“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我们现在将四谛综合起来说一说: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所以,苦、集、灭、道,具备了世间出世间的两重因果。

假如有人问:因在前,果在后,是必然的法则,为什么四谛法中却颠倒了它的前后次第呢?我们要知道这是释尊方便善巧的说法。因为,要使众生先知道世间是苦,而后探讨出苦的原因,再设法消灭苦因,是之谓“知苦断集”。可是,问题又来了:集因断而苦果离,那么,我们又向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呢?有办法,那便是“灭谛”的涅槃。然而,烦恼集因,不是随便可以断的,涅槃之果也不是无条件可以证的,所以要修“道”。这便是“慕灭而修道”。有涅槃的乐果,使众生羡慕涅槃,而后我们方肯修道。

   在佛经中有所谓“三转四谛法轮”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法轮”,等于现在的火车、动车之下,那钢铁铸成的“轮”盘,火车动车如没有这个轮盘的“转”动,就不能行驶于铁轨之上,作客运货运的使用了。动车火车当它正迅速向前行驶时,铁轨上不管有什么东西,都会被它碾碎。佛法呢?佛法也有摧毁、降伏魔怨的力量,使众生由凡夫而进入圣贤的地域,由此岸而登彼岸,就有摧碾的意思,也有运转的意思,所以以法轮来作譬喻。佛所说的法,既然称为“轮”,说法的说,也就名之为“轮转”了。如何叫做“三转”呢?现在依次第说在下面:佛陀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对憍陈如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十二法轮,他们听了佛陀的开示,一一证得阿罗汉果。

  四谛的第一转,是示相转。“示相”,是告诉弟子们四谛之相,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四谛。内容是“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里面的“性”和示相转的“相”,是同一个讲法。

  第二,是劝修转。“劝修”,是劝导弟子们修行,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劝告憍陈如五人修四谛法。

  第三,作证转。“作证”是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圣谛,以作证明。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也就是:我和你们说的应知、应断、应证、应修的法,我都一一如实地做到了。憍陈如等五人听佛说四谛法之后,一一证得阿罗汉果。

  小乘佛教的基本佛经,是《四阿含》,而《阿含经》中都是教诸比丘,观察五阴无常,苦、空、无我,及诸不净。断贪、瞋、痴,修行六念、三十七道品等等的法门,是小乘佛教的纲要。

例如《杂阿含》第四经上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超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超越生、老、病、死怖。”四谛法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生死缘起的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