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一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一(图1)

下面讲净土宗之源流了。《三字经》上说:

此法门,三经说,大经该,小经切。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根据于《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这三部经而来的。

  《佛说无量寿经》有上、下两卷,是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翻译的。这部经的内容是说: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原本是无量劫以前的一位国王。国王当政之时,有一位世自在王佛住世说法。国王因为听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又亲眼看到世自在王佛相好光明,功德巍巍,他因此觉悟觉悟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于是,抛弃了崇高的王位,而投佛出家了。

  这位国王出家以后,法号法藏比丘。他在绕佛、赞佛以后,在佛前发四十八种大愿,这就是“四十八愿度众生”的由来。四十八愿的大意是:他成佛以后,所获得的佛国净土,没有三种恶道、没有女人、没有三灾八难,总而言之,是一个清净而庄严的世界。

  他发愿后,经过了无量劫数修行六度万行,来填实他的如海大愿,所以他成佛之后,那世界就名“极乐世界”,又称“极乐净土”。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上对于极乐世界的庄严妙好,作了非常好的描述。同时,也指示了三种人念无量寿佛名号,可以往生。这就是三辈九品往生的由来。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最根本的经,因为极乐净土是由阿弥陀佛而来,而释迦牟尼佛在这本经内,将阿弥陀佛原原本本的因故事修行经历作了介绍。另外有一部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是后汉支娄迦谶翻译的。内容合四十八愿而为二十四愿。又有一部《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是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的,有上、下两卷。而上卷之末,下卷之初,直称《阿弥陀经》。内容也是二十四愿。第四,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法贤法师译的。内容中的愿心,有三十六愿心。

以上的四种译本,文字上既有繁简,译笔也有巧拙;名词也不同。南宋有位国学进士,姓王名日休,号叫虚中的在家居士,是龙舒地方人。他对于六经方面的著述很多,因为信了佛而专修净土,所以世间的那些著述当为尘滓而抛弃了。他在读了四种《无量寿经》版本之后,就发现了不满意的地方。于是,他将四种本子对照起来,一句一字地选择,务必使文字畅通而简洁。这样,经历三年之久的时间,而后成为定本,改名为《大阿弥陀经》。他并且很沉重地声明,他在校对的时候,都是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加被,完成这部经典。所以《三字经》上说:“此法门,三经说,大经该,小经切。”三经中已讲过了《佛说无量寿佛经》,现在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仅一卷,是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翻译的。

  《观无量寿佛经》发起的因缘是:王舍城频婆娑罗王太子阿阇世,受了恶友提婆达多的挑拨离间,进行了宫廷政变,将父王幽囚起来,断绝他的饮食,父王如饿死了,他可以做新王。阿阇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见到儿子不孝,忧愁悲苦,无法救拔,只有将牛乳、酥酪放在她装饰的璎珞里,要求儿子让她去看看他的父王。频婆娑罗王得到了酪浆的接济,阿难尊者也常常从空中来为他说法,因此频婆娑罗王竟没有饿死。阿阇世过了七天,听说老王还没有死,问明守卫的人,才明白是母亲韦提希夫人给父亲送饮食,阿阇世立刻勃然大怒,拔剑要去杀母亲。幸而有一班大臣看到这种情况,以集体辞职的理由劝阻阿阇世,才免除了他的五逆大恶,但仍免不了要禁闭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后,心中忧愤,忽然想起释迦牟尼佛:心想释尊是众生的慈父,我已皈投于释尊的座下,为佛的弟子,我夫妇现在身遭厄难,世尊如何不来赐我开示,拔除我的忧苦呢?他在思念之后,望空礼拜,泣求不已!佛有他心通,这时,释迦世尊果然如一朵彩云,飘然而来,显现在空中,圆光四射,相好巍巍。阿难、目犍连二位尊者侍立在左右。韦提希夫人一见佛陀,不禁五体投地,嚎啕大哭对世尊说:“世尊!弟子何罪,而生此逆子?这个五浊恶世,弟子不愿住了!我愿世尊为我说清净佛土,我愿往生!”因此,佛为韦提希夫人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

  《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观”字是“存心观想”的意思。如《十六观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一段佛语,告诉了我们观想的原理,也是一部经的精华。但是,十六观门又是怎么观呢?第一,落日观。行将落下西方去的太阳,像火一样的一个红盘子,又像一架悬在天边的悬鼓,看了以后,记在心里,常常作日落的观想,睁眼闭眼,都看到将落的太阳,其他的杂念就不生起。但是,这只是一种预备功夫。

  其次接着,观水、观地,乃至观想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以及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如上面所说“观”字的定义,就是佛观里面的佛语。我们心动念,不离于佛,则我们可以“即身是佛”,所以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依据

  这两句中的一个“是”字,一个“作”字,大家要注意,因为此心本来是佛,如果努力进修,就可能成佛;假如因循懈怠,则一事无成,辜负了本性是佛。譬如说:白米是可以煮饭充饥,我们有米,而不肯运用锅、灶、水、火来烧煮,白米也不能成饭的。所以,虽然是“是”,必须要进一步去“作”。

  《十六观经》以观佛相好为主观,其余都是陪衬,所以名《观无量寿佛经》。观佛成佛,这是我们最高著眼之处;而其下手的功夫,则为:“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以上这三点,根据佛说名为“三福”,又名“净业”,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信佛学佛最简明的程序,更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就是孝养父母、尊师重道。所以,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最通俗的口号是:“从高处著眼,就低处著手。”高处是成佛,低处是做人。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以生西方成佛为最高的目标,其说法之妙,不可思议

净土三经已经讲了《无量寿佛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现在讲第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了。《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或《弥陀经》。对《佛说无量寿佛经》来说,又可以称《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第一种为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译的,就是我们作晚课的课本,名为《佛说阿弥陀经》;第二种是唐三藏玄奘法师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种经本都是一卷,内容也完全相同。然而,流通最广、注解最多的要算是罗什法师的译本。什师的译本,是修净土法门的人,皆能背诵;即使修行其他法门的人,也知道这部经典;可是玄奘法师的译本,几乎无人知道。这当然是和《法华经》、《金刚般若经》一样,罗什法师的译文,特别流利而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口胃罢了。

  《阿弥陀经》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佛是无问自说的经典,自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地面上是如何的庄严;阿弥陀佛本身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人民无量,人民的寿命也是无量,而且他们的地位都已经达到了不退转的级别。拿这些话来鼓励信佛的人专修净土。因此,在本经中就提示了“持名念佛”专修的方法。只念一句“阿弥陀佛”,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即能往生净土。

  净土三经讲完了。《三字经》上还有两句“大经该,小经切。”如何说法呢?“大经”是指的《佛说无量寿佛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所以名“大经”。大经有两卷,很详细地叙述阿弥陀佛的出家、发愿、因位上的修行;成佛而后的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国等等的事情,该括无遗。至于所摄化的众生,通于凡圣,但除去五逆大罪的恶人,其余的人只要肯念佛,以及具有利益他人的行为,都可以往生。但是,修学的人们,有精勤的,也有懈怠的,因此,释尊又把它分为三个等级,作为奖惩的办法,拿来激励修学念佛者的进取心。但是,一一皆得往生,所以说它为“该”,该括一切众生,只要信愿行具足,命临决定往生。“小经切”:是指《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称为“小本”。小本经典内容,除了略说依正二报庄严等事而外,主要的目的是教人“持名念佛”。如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简单而切要,所以叫“切”。

  但是,《阿弥陀经》上也有个拣别,那便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在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上有很多种解释。先将善根、福德,作一个简单解释:“善”字的含义,当然很多。在这里确定它,凡是对于众生有利益的心行、言语、行动,皆叫做“善”。“根”字呢?“根”者,根本。例如树木花草之有根,才可以生发枝干,开花结果。对于有利益于众生,或者有利益于人群的事,而又需要我们的话,如果我的财力、人力、势力有一件够格,就将我的力量贡献出来——行动;如我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说的话,素来为大众所信任,我就在口头上加以协助言语;然而,我对于上述的这两项,我都感到不够,那么,我生一念随喜心,也是好的心行。所以,普贤十大愿王中有随喜功德的一愿。不管是心行、言语、行动,有了表现,就等于将树木、花草的根,栽培到土壤里去一样,它自然会长出枝叶而有开花结果的收获。

  什么叫做“福德”呢?功名称心;衣禄、食禄,皆精美而且有余;子孙绕膝;没有疾病的困扰,也没有灾横的侵害;寿命久长,这就叫做“福德”。然而,福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福是因德而有。我们经常将“道德”这两个字连用,“道”是道理,合乎道理的行动叫做“道”;“德”者,得也。“得”,就是收获。由于合乎道理的行动,而后得到所有的收获,即使他人讥为享受,也心安理得。

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在佛教中叫做“易行道”。释迦牟尼佛宣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以及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日以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就可以得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是本经很恳切的开示

《三字经》上说:

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

  “观经语”,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十六观经》上有几句话,“最”使人“惊”骇,什么话呢?《十六观经》上“许”可造作“五逆”罪恶的人,也“得往生”净土,这真够是骇人听闻的了。

  那么,《十六观经》上是怎样说的呢?《十六观经》上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这一段经文中的罪人,是“五逆”罪人,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种极大的罪恶。这五种罪恶之中,犯了任何一种,就应该堕阿鼻地狱。“阿鼻”者,无间也。堕到这种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的时间,是没有间断的。还有“十恶”的罪。“十恶”是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瞋、痴。这十种恶事,是从身、口、意三方面造出来的恶业,所以叫做“十恶”。犯了这十种恶业的人,也应当堕入地狱。

造了五逆十恶的罪人,应该是堕入大地狱的,但《十六观经》上许可他们十念念佛,灭罪往生,这不是骇人听闻了吗?佛怎么会接引呢?回答说:“即五逆中,已可见其宿世善根了,他若不见佛,不能出佛身血。若不与罗汉相遇,不能杀阿罗汉。若非自身出家,不能破和合僧。既能见佛又能见阿罗汉,然后五逆才能够具造,其过去世的善根,真正是不浅的,善根也是少有的。所以闻教能够回心,说明他力量很大。只是诽谤正法的人,自生极重的障碍,虽然听闻了善知识的教导,亦不信从,那是没有办法得度。如果能闻法而即信服,痛改前非,自动忏悔,亦得往生西方,但谤法而能改悔者,实难中之难。是故经文略而不说。一切众生本源性地,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虽造极重恶业,受无量苦报,而本性未尝染污,一念回光如来悉知悉见。以同体大悲摄归净域。决非业力所能牵缠,世俗上的人,带业往生的人,是随业情来说的。其实是,善恶因果皆如空花,空本无花,是自己造成的空花,那里有业的体相,被临终人带到往生净土去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