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法师:太虚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法缘助力者
2024-11-17
经文上又说:
此二宗,是小乘,律小大,七大乘。
这是总结前面生起后面的文字的解说。“此二宗,是小乘”:“二宗”就是指上文所说的“成实宗”和“俱舍宗”。这两宗的教义,只能使修行人断烦恼障的人我执,超越三界,脱离生死苦海,证得偏空涅槃,而且只能自利,所以贬为“小乘”。十宗中的“律”宗, 律通于“小”乘和“大”乘,所以说“律小大”。律宗中的五部律,如《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都属于小乘。五部律中的婆蹉富那部,这部律没有传来,所以只有四种。《梵网戒经》、《缨络经》、《瑜伽菩萨戒本》等,都属于大乘。“七大乘”:是十宗中除了成实、俱舍、律,其余的如禅宗、天台、贤首、慈恩、三论、密宗、净土等七宗,都属于大乘。
大乘是修行六度万行,舍己为人,除了要断烦恼障的人我执,更要进一步断去所知障的法我执,以成佛为目的,证二空涅槃。天台、贤首、三论、慈恩、禅宗、密宗、净土这些宗的教义、旨趣虽小有不同,但皆以度众生、成佛果为宗旨,所以尊为“大乘”。下面要讲到十宗中的第三禅宗。
禅宗的“禅”,印度话叫“禅那”。“禅那”译成中文是“静虑”。“静”是止息;“虑”是思虑。就是将意识上的胡思乱想停息下来。禅的说法是在清净的心体上,本来就没有妄想,妄想如天空里的浮云,清净心好像太阳,太阳上面虽然没有浮云,但浮云能遮蔽太阳。所以,修禅的初步功夫,首先使此心静如止水,积之久矣,自然能体会到“本无烦恼,原是菩提”的境界。修禅的禅师们,专门以禅教人,因而就成为一宗叫禅宗。经文上说:
传心印,为禅宗,佛拈花,迦叶通。
佛的心印即是般若波罗密,例如禅宗五祖令人诵《金刚经》,六祖称为学般若菩萨,皆是以般若为心印,后人名为禅宗。是出世间的上上禅,如能做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开始有少分相应。“心印”,禅宗的术语叫“心心相印”。上一个“心”,是师父的心,第二个“心”,是徒弟的心。徒弟的心要和师父的心两相契合,做徒弟的才算得到了师父的心传,所以又叫做“以心传心”,或者叫“传”心印。如永嘉玄觉大师参礼六祖惠能大师的时候,两人经过一番辩论之后,六祖说:“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为禅宗”:是以心心相印,为传法的必要条件,这一传统的规矩,使普天之下,凡属修禅的佛弟子,皆要遵循,而不敢逾越,所以就演变成一宗为禅宗。
“佛拈花,迦叶通”:这里是说禅宗的起源。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供养释迦牟尼佛,佛陀“拈”着金色波罗“花”示众,不说话,用目光看着在会的大众,大众默然,不解佛陀的用意。这时候,唯有摩诃“迦叶”尊者,在座位上,破颜微笑,他面露笑容。佛陀知道迦叶尊者的会心微笑,于是明白地告诉在会的大众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授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传法的起源。而迦叶尊者,也就成为禅宗的初祖。
佛陀是各大宗派的祖师,只应当称呼为佛;祖是继承佛陀而后,专弘一宗。如迦叶尊者固然是禅宗的始祖,优波离尊者是律宗的始祖,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是佛,祖是祖,不可以混为一谈。现在有很多的人,往往将“佛祖”并称,那是错误的。
如有人问:佛陀的心印,何以唯独传给摩诃迦叶呢?这应该知道,佛陀在世,悟道的人由佛陀为他印证;佛陀灭度以后,若无正式的传承,万一落于偏见邪见之人,那就贻害不浅,因此乃以资格最老的迦叶为初祖,以便次第相承,并且交付衣钵以为“信”的表示。有人荣幸而能开悟明白了道理,必待祖师印证而后,才可算得正悟。所以,祖师门下悟道的弟子如蔴似粟,而付法传衣,必待适合的人,可见西天二十八祖,东土的六代,共三十三代祖师,都是灵山会上一时印定的。经文上说:
授阿难,为二祖。次第承,皆可数。
“阿难”尊者,是释尊的堂弟,以初二果声闻弟子的身份,给佛陀当侍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他是多闻第一,持佛法藏。释尊灭度之后,迦叶尊者领导的僧团,进行结集三藏,而经藏就是阿难尊者,负责升座宣读的。经藏结集之后,迦叶尊者即将禅宗的大法和衣鉢“授”与阿难,阿难就成“为”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阿难尊者以下,依其次第是,第三代是商那和修、第四代是优波毱多、第五代是提多迦弥遮迦、第六代是婆须密、第七代是佛陀难提、第八代是伏驮密多、第九代是胁尊者、第十代富那夜奢,计有十代,“次第”相“承”他们都是以教理和实证二门不相舍离,传佛心印。如果我们将禅宗的典籍,如《付法藏因缘传》或《五灯会元》的书,打开来看一看,则会明白其中的传承,“皆可”以“数”得出来的。经文上又说:
号马鸣,造起信,大乘兴。
禅宗代代相承,传至“第十二”代祖师的时候,法号叫做“马鸣”。马鸣菩萨的身世,很不平凡。应佛悬记,他本来是过去世的大光明佛,以八地菩萨的身份来到人间弘扬佛法,所以一般的经论上都称他为“马鸣菩萨”。
“造起信,大乘兴”者:马鸣菩萨是佛陀灭度后,六百年左右出生于中印度。在马鸣未出世以前,印度的婆罗门教相当兴盛。声闻乘的佛教,因派别的分歧,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挤,佛教的气势也逐渐没落。后来大乘佛教的崛起,是由于马鸣菩萨的弘扬光大,摧伏外道,兴隆正法,他继承了富那夜奢尊者之后,而绍继祖位,而为禅宗的第十二代祖师,但是,他不肯保守禅宗直接单传,和不立文字的说法,并且采集百部大乘佛经的要义,“造起信”论来“兴”隆“大乘”。《大乘起信论》,的内容是以一心二门三大,统摄总括佛法大纲,融贯诸大宗派,实际上就是一部佛学概论或通论,而且有调和大、小乘,性、相、空、有的妙处。修学的人能以这部为宗旨,那么教理、戒律、禅净,没有不贯通的,转小成大,破邪显正,允许为如来真子矣。禅宗的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已约略讲过,但是,第十三代迦毗摩罗尊者,传中没有详细的介绍,所以把他略去,而讲到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经文上说:
十四祖,名龙树,入龙宫,华严遇,传世间,法雨澍。
“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以后七百多年,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庭。龙树在青年的时候,也很顽皮,他曾和知己的朋友三人,跟着一位大师学隐身法。学成了以后,一齐跑到王宫里,寻花做乐迷惑宫女。国王受到他们的困扰,经过很长的时间观察,才知道这是善于隐身法的人在王宫作怪。于是国王传下密令,紧闭宫门,召集百千个士兵到王宫里,手里拿着刀在王宫里乱砍,结果,龙树的三个朋友在王宫里先后都被砍死。龙树他非常聪明,就躲在国王的身后,寸步不离,所以侥幸不死,但他已觉悟到欲乐是一切苦恼的根源。他害怕极了,因此,马上跑到山里落发出家,开始学佛。
龙树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唐译《楞伽经如来悬记》中,释尊曾经说过:“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同时在魏译《楞伽经》也有同样的说法。在佛经上得到释尊悬记的,除马鸣、龙树而外,就很少有人了。同时,因为龙树是初欢喜地菩萨,所以经论上大都称呼他为菩萨。
“入龙宫,华严遇,传世间,法雨澍”。龙树出家而后,曾经遍礼五印度佛教的圣迹。他在灵鹫山的一座宝塔中,曾遇到一位老比丘,送了他很多的大乘经典。他读了以后,对于大乘佛法,深生爱好。龙树到底是再来人,大乘佛经打开了他的智慧之门,他走遍五印度,读尽了所有的佛经,总觉得奥义未尽,心中并不满意。这时候,有一位大龙菩萨,把他接“入龙宫”,到龙宫里去看佛经。龙宫里宫殿巍峨庄严,那是不必说了。龙宫里有一座藏经阁佛教图书馆,藏经阁里以七宝为函,珍藏了千千万万卷的方等经典。其中有三部华严:上部《华严》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华严》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华严》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一见到这无数的宝藏,深感到意外和满足。然而,因为这上面二部都不是阎浮提人心力能持的,龙树菩萨凭他的记忆力,诵得下部《华严经》,返回到人间,写成梵文。我们世界上才知道有所谓《大方广佛华严经》出现于世,于是,印度的僧俗二众,就把《华严经》奉为至宝。这就是“传世间,法雨澍”的解释。雨是能生长百谷,有润泽干枯的功能;而佛法能解除众生心理上的热恼,开发智慧,所以叫“法雨”。“澍”者,及时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