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九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九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九(图1)

《三字经》上又说:

自他苦,从此度。

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离苦得乐,有说十度,是从第六度开出四度。第七方便度、第八愿度、第九力度、第十智度。有人怀疑智度与般若度,为什么要分别说呢?回答说,第六是根本智,第十是差别智,因此分开为十,约之仍为六度,主要是以第六为宗本法。这是作者对于六度结束的话,也说明了六度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我们信佛、学佛,为的是成佛。其最初的条件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发菩提心的解释,是希求觉悟无上佛道的心。菩提心的内容是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上三句包含了六度,再收束起来,就是福慧二门。六度、福慧二门,是发菩提心的人必修的课程,修到了百分之百,那“无上”的“佛道”,或者“菩提”,也包括了涅槃,那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当发菩提心的菩萨们修这六门功课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度,一方面是度“他”,自己和他人,皆能超越生死的此岸,度过烦恼中流的苦海,而从此度到涅槃的彼岸。

  如有人问:智慧度、般若度和十度中最后的智度有什么不同呢?智慧、般若,皆是实智、权智,或者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有分别智,以及真谛智、俗谛智的总和,十度中最后的智度,就是那总和的二智中分出来的。现在讲到全文第七大段诸法中的第十三小段:四无量心。

慈与悲,喜与舍,四无量,称圣者。

  “四无量”,是“慈、悲、喜、舍”,是四种菩萨行。修此四行,在众生的对象上,没有界限、没有数量、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所以名为“四无量”。这种伟大而无限制的牺牲,是发自内心的自愿和喜悦,所以名“四无量心”。

  那么,什么叫做“慈”呢?“慈”的定义,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是给与一切众生快乐。一切众生中,虽然没有苦恼的逼迫,却也无快乐的可言。行菩萨道的菩萨,要以最积极的猛利心,来为他们谋取福利。举一个例来说吧:如政府教育部分为了陶冶儿童们的性情,使他们于假日中有游乐的场所,而为他们设儿童乐园、儿童戏院,这就是与乐。

“悲”的定义,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是拔一切众生之苦。苦是逼恼身心的意思。苦的种类,根据佛说,有三苦:所谓苦苦、行苦、坏苦。又有所谓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在《瑜珈师地论》上,列出了一百几十种苦,太繁琐了,我们不去谈它,菩萨发慈悲心拔济众生的种种苦恼。  

至于“喜”,是随喜心。见人离苦得乐,其心悦豫,名之为喜。任何一类的众生,尤其是同类的人,遇有称心满意的乐事,我从心的深处而予以同情的欢喜,这是可以制服妒忌的心理。

  第四说到“舍”。就是对于所缘的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对于无苦无乐,或有苦有乐的众生,了无憎爱之情,所以叫“舍”。

在慈、悲、喜、舍之上,又加一四无量,是说所缘众生既是无量,能缘之心也是无量。菩萨对于甚深微细极难明了的众生起四无量心;又必须在无量的劫数中,锻炼这四种心;更为了对众生的拔苦与乐,不惜自己的身命,何况身体上所受的苦恼和身外的资财,故名为“大”。所以,六度之行,还必须以四无量心来衬托、鼓励,才能成为菩萨行。

现在讲到全文第七大段中第十四小段:涅槃四德。“涅槃”,梵文的原文是“般涅槃那”,译成中文“圆寂”。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它远离生死之苦,获得静妙之乐,是大、小乘功行圆成极高的果位。

   其实涅槃,有凡圣的不同;圣人中又有大、小乘的分别。涅槃是大、小乘功行圆成极高的果位。既是凡夫,从哪儿得来的涅槃呢?凡夫的涅槃,名为“自性净涅槃”。“自性净”,性自本净,翻过来说,就是外相已经不净了。无始以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污染,起惑造业,而为生死凡夫。但是,清净的自性永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所以名“自性净涅槃”。

  圣人的涅槃,又有两种:一、离垢净涅槃。二乘的声闻、缘觉他们所应修学的功夫,断除了烦恼障已经离垢,超越三界而了生死名净,最后的业报身,存在的时候名有余依涅槃;到了灰身泯智以后,名无余依涅槃。而二乘圣者所证的,又可总称为偏空涅槃。因为他们只能断烦恼障,了分段生死而已。二、究竟无住处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成中文“大圆寂入”,应该是“入大圆寂”。这两句合起来,那就是“究竟无住处入大圆寂”。烦恼、所知的二障,彻底断尽;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永远脱离,名为“究竟”。他的体性既不在天堂,也不往西方;在时间上说是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说是横遍十方,无在而无不在,所以名“无住处”,而且又名为“大”。“入”是证入。前面所讲的“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三字经》上说:

曰常乐,曰我净,此四德,涅槃证。

  这是所谓涅槃四德。若不将涅槃的品类分析清楚,那么,这四德就无所摄属了。要研究大般涅槃的,所以要谈“常、乐、我、净”。我们先以天道和人道来说:人类的寿命,即使能活到一百岁,固然犹如昙花一现;而天上众生的寿命,可以活上几千万万岁,但是毕竟是有尽期的。佛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天众如五衰相现,就是死亡的预兆。所以,说天说人的本身,是人天所依居的依报,都是“无常”的,但是,众生们却都执以为“常”。这叫做“非常计常”。

  无常故苦我们人有生、老、病、死;大地有成、住、坏、空。加上每年的台风、地震、刀兵、水火、山崩、海啸、盗贼、车祸,尤其是轮船、飞机的失事,时时予人以死亡的威协,我们想想,也就够苦的了。虽然现在医疗的进步,科学进步,娱乐多门,谁也想不到死神时时刻刻,在伺侯着我们。这叫“非乐计乐”。

  “我”,是主宰义。人死如油尽灯灭,死了罢了,是断灭见,也是恶见和邪见,固然是不对的;如执著我们身中有一个“既常且一,一成不变的我”,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了这些邪恶的见解,都会竭尽自己的智能,发展个人占有欲,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因此一切的罪恶,都会由此产生。其实,不论人身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因缘假合,犹如空华,在眼前一闪随时就会消失,谁也捕捉不到它。古人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谁能主宰,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满意的要求?这叫做“非我计我”。

  “净”是洁净是谁都知道的。例如环境的优美,身体的清洁,是人类共同的认识。然而,有些环境,虽有人工也无用武之地。我们能使它保持清洁吗?所谓“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因此,我们就知道,这叫做“非净计净”。依照以上的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人身,是没有常、乐、我、净可说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贪恋了。

  而觉悟的声闻、缘觉的圣者们,他们接受释尊的教诲,首先观世间苦谛,修不净等观,断欲去爱,超越三界,证阿罗汉。对于世间法不执著,以为是常、乐、我、净。

  但是,他们又忽略了“究竟无住处大般涅槃”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四种德用。“德”是德相,相可以代表了性;“用”是作用,用可以显体。

  那么,什么叫做“真常”呢?三际不易;四相不迁,所以叫做“常”。“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四相”,就是生、住、异、灭四种。有情世间尤其是人天六道,和无情的器世间,都不能逃出时间的迁流生灭四相的变易。唯有“这个”不受三际和四相的拘束,所以叫“真常”。

  我们人类只要生活条件满足,行动自由,认为这就是乐,但忘记了生、老、病、死痛苦的存在。小乘圣者们,确实认识了人生、宇宙的真相,所以要急于解脱出离,但还不知“心本无生”,无生故无苦,无苦故无乐,因为苦是乐相对的。无苦无乐,所以名之曰“真乐”。

  “我”仍然是主宰的意思。众生在血肉身中执著以为有一个我,这是生死之根本,就等于是认贼为子。这个我不是真我,什么是真我?如清凉国师回答唐宪宗皇帝所问的:“何为法界?道理是一样的。”清凉国师说:“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徹,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我们如果能细心审察清凉国师的话,就可以知道这里边说的,就是真我。

  “净”不是普通的清净,或洁净的净,它是空无一物,而又不遗一物的名“净”,例如禅宗祖师说“有土不为净”,这只是说:在法界法性的本体上,是空无一物,但它并不是毁弃净土法门。所以,《楞严经》上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说净本身。

所以,禅宗的祖师们问学者说:“你来这里做什么?”学者回答说:“我来求作佛。”祖师将两手一摊,“我这里一法也没有。”这就是“真净”。佛陀本无一法与人,为什么这里说“真”呢?这是为了策励二乘圣者们,百尺竿头再进步,他们既然放弃了“非常计常”等等的凡夫知见,应当进一步求无上菩提的佛果,得“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妙。

“此四德,涅槃证。”这是证入菩提、涅槃以后的四种德用,也是《三字经》作者,体会佛意而勉励我们的用语。

现在要讲到全文第七大段中第十五小段:十界的内容。

 “十界”,就是“十法界”。华严宗有所谓“四法界”,十法界。这里的“法”,是指四法界中的理法界而说的。“界”,与因果的“因”字相同,也就是界者“因”义。

  在《大乘起信论》上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这里的理法界,就是指的一切众生的心体。由于此一心体,生起不同的作用,作用的性质,又有有漏、无漏的分别。有漏之中,又有善恶不同,因此就形成十法界,依正二报的千差万别。所以,《大乘起信论》说:“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因为十法界中的四圣法界,是无漏的出世间法;六凡法界是有漏的世间法同时,无漏不是有漏,凡夫更不是圣人,彼此各有界限,所以法界的界,又可当分别的“分”字来讲。《三字经》上又说:

有情界,说六凡,三途苦,须先论。

  “有情”又名众生,这里的“有情”,是指有执着感情的动物和人类。具有贪、瞋、痴、爱等等的烦恼,名叫有情众生。“界”,是范围的意思。有情的范围,包括了“六凡”法界,而六凡法界中,以“三途”的有情为最“苦”,所以必“须先论”到它们。那么,什么是“三途”呢?《三字经》上说:

曰地狱,曰饿鬼,曰畜生,苦无比。

  “三途”就是三条道路。由于众生们具有贪、瞋、痴、爱的执情,以贪、瞋、痴、爱为出发点,造就了上、中、下三品的十种恶业,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畜生”。十恶是因,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既然造了三品轻重的恶因,就得分别走上这三条道路,而去接受苦的果报。所以,《圣大解脱经》说:“三途”者,一、火途。地狱道里的众生,常受猛火之所烧煮。二、刀途。饿鬼道里众生,常被刀杖之所驱逼。三、血途。畜生道里众生,互相吞啖,血肉淋漓,使人不忍心再睹,而且众生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也象征着世间斗争不已的惨状,所以人道和畜生道是最相接近的。

  “地狱”,是地下的牢狱。《地藏经》记载:有八寒、八热之十六大地狱,八百小地狱。以铁为城,其中多是铁驴、铁狗、烊铜、沸铁,皆是地狱里众生受苦之具。所以,唯识宗音译地狱为“奈落迦”,中国话曰“苦具”。

  现在,科学昌明,依地质学家研究所得,地球外部是固形体,它的厚度达地球半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地质中都是土壤岩石之类,就地狱而言。地心的温度却很高,如我们由地面凿向地心至二十里的时候,它的热度高达一千五百摄氏度以上。而佛教中《地藏经》面记载就有:流火、火象、火狗、火马、火牛、火山、火石、火床、火梁、火鹰、火狼等等的地狱;更何况南北两极,积冰成山,终年结冰,这又与八寒地狱中的“寒冰地狱”所说的不谋而合。

  根据唯识学来说:“一切唯有识”。那么,地狱里众生的苦具,都是他们带有罪恶的业识心之所变现,不然的话,地狱里那些负责管理的狱卒,同样在地狱之中生活,他们管理地狱是不受苦的。这就唯识所现的道理。譬如做梦,梦中见到已亡的眷属,或者狮子、虎、狼,或者相亲相爱的人,我们都把他们当真的。悲哀、畏惧、欢笑的感情,因为梦的不同而表达出来,等到一觉醒来,才知道是梦。那么,地狱里的苦具也是这样。一切皆因众生业感而有,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罢了。所以,唯识是理,理因事显,事因理成,事理双融,比较更容易说得通。还有,我们假定南北极的冰山之中,为寒冰地狱,地心高度的热力,为火坑地狱,想像不会离题太远了。

  同时,十法界皆有依、正二报,地狱的罪恶众生,心识所现,自然也有依报正报了。

“饿鬼”的“鬼”,一般的解释是归也。有人认为人死为鬼,鬼为人们的归宿处。这种解释很是浅薄的,不能尽鬼的意义。佛学上解释:“鬼” 是畏的意思,说他虚弱而多怯;又威也,鬼有威力能令人生畏;又有一说:“希求”为鬼,终日无事,惟有搜求饮食以延长其鬼命。这三种说法,都可以采纳。因为鬼类的复杂和人类一样,有多财鬼,有无财鬼。同时,鬼道里还该摄了神仙。例如城市里的东狱大帝、城隍、土地、山、川等神,皆有威德神通,有宫殿,有眷属,或主持人间的因果报应,或掌握人道、畜生道的死生寿命。这就是鬼者威也的一类。

  有一类的鬼,既没有生天的大福报,也没有堕落地狱的大罪,在人世间的生缘,又没有具足,只能沉滞在鬼趣。但是,他的子孙按时祭祀,他就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地等待转生,这就是多财鬼;相反的,即是少财鬼。

  又有一类鬼,生前悭贪,不肯施舍,既无大恶而不堕地狱,也没有福德庇阴他的子孙,因而缺乏祭祀,终年难得一食。而且,鬼有形而无质,即害怕巨响,如雷声炮声之类,也害怕大风大雨,更怕太阳,又怕人身的热度熏灼,所以多喜欢躲藏在阴黑的处所,而逃避与人接触。所以说,“鬼”者,畏也,谓虚怯而多畏。

  又有一类鬼,罪报虽不到地狱,而负有特别的罪愆,或身大如瓮的陶罐,或头大如人间盛稻谷的箩筐,或身体臭烂,常流脓血,或身如破车,走起路来咯咯有声。他们长时得不到饮食,即使碰到清凉池水,等他想饮喝的时候,马上化成猛火,或者变成脓血。这是道道地地的饿鬼。三恶道中的鬼道,以“饿”为名,所以名为饿鬼。

  儒书上曾经说过:“唯圣人能通鬼神之情”,所以,有“敬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的训诫。古代做了皇帝的帝王,他们必立七庙,郊祀天地。公、侯、将、相,乃至庶民,都有专祠、宗祠、家祠的设立。他们按时祭祀。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圣人的用心,可谓良苦矣。

  至于畜生的“畜”,为人类之所蓄养,而供人躯使、玩弄、食啖,所以叫“畜生”又名傍生。是依傍人类而生的而且大地山河,乃至江海、虚空,是人类的依报。畜生道的众生他的名目、形体、生活状态也不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数量,但是这些都是寄生于人的世界里,所以叫傍生。又有一种说法:人类是圆颅方趾,顶天立地。畜生呢?畜生多因贪、瞋、杀害,或负债不还,或诈欺虚矫,因为心理、行为皆不顺天理,所以堕落而为背天傍行的畜生。如牛马猪羊猫狗,豺狼虎豹,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都属于畜生。

据佛经记载,有大身众生如五百由旬长的大蟒,食量大到无比,又不容易获得食料,而麟甲之内,多有小虫唼食其血肉,痛苦非常。所以,《三字经》上说:“苦无比。”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