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法师:太虚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法缘助力者
2024-11-17
第一传,得智俨,作搜玄,记十卷。
初祖杜顺以下,“第一”位“传”人就是二祖“智俨”。智俨和尚,别号云华,当时住在终南山至相寺,所以,又尊称他为至相尊者。
智俨和尚亲近杜顺初祖,学习《华严》,穷尽了《华严》奥旨。后来在他二十七岁那一年,又遇到了异僧,嘱咐他对《华严经·十地品》中的六相义值得留心。于是,他寻文研索,不久竟豁然贯通,乃拈笔“作”华严略疏五卷,每卷分本末为十卷,又名《华严经搜玄记》。《搜玄记》完整的名字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简单称为《搜玄记》,实际上是疏解《华严经》的。他又创作《十玄门》、《五十要问答》、《华严经孔目章》等。《华严经》高妙而幽玄的意境,在《十玄门》中,可以该摄无遗。经文上又说:
第二传,是贤首,探玄记,世希有。
杜顺祖师的“第二”代“传”人“是”三祖“贤首”。“贤首”是唐朝高宗皇帝给他赐的号,他的法号讳叫法藏,中宗皇帝又赐号“国一”。他的祖先是康居国西域人,因而俗家就以康为姓。他亲近至相尊者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时候唐朝高宗皇帝身患风疾,风湿病,皇后武则天总揽朝政,建造太原寺,皇后与法藏大师特别有缘。京城诸大德长老,大家都推尊法藏大师是当代的龙象,所以上表推荐。武则天皇后颁下敕旨,令京城戒尘等诸大德,为他削发受满分戒,任太原寺住持,开讲《华严经》。自此以后,他先后受到武则天皇后、中宗、睿宗、玄宗皇帝的尊崇,讲《华严经》五十余遍,翻译经论无不参与,有关他求雨、息灾等等的神迹很多。
“探玄记,世希有”:《探玄记》共有四十卷,是三祖发挥《华严经》玄奥的杰作,所以称为“希有”。三祖曾经访问印度高僧日照三藏,知道西天印度那烂陀寺有戒贤、智光二位大德,分别弘扬性、相二宗,因此决定了他着手判教的志趣。“小”、“始”、“终”、“顿”、“圆”五教的分判,在《探玄记》上都有详细的介绍。
法藏大师的著述和事迹太多了。我们如果要知道他的历史故事,有《华严宗五祖略记》,《大藏经》里,也有法藏大师的传记在,可以作参考。尤其是《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清朝续法大师的广略两本《五教仪》,《五教仪科注》、《增注》,都是研究贤首宗的专书。继承搜玄之后,发挥尽致为当时所宗尚。后来传到高丽朝鲜,元晓法师命弟子分讲《华严经》,盛宏这一宗派。其余《华严经》的章疏有许多种,都是阐扬一乘妙义,华严法门由此大行。下面讲到华严宗第四祖了。经文上说:
清凉疏,释新经,并作钞,博而精。
关于这四句经文,我们将它分为三段来讲:第一,介绍清凉国师;第二,介绍八十卷新翻译的《华严经》;第三,介绍《华严经大疏》、《疏钞》。
第一,介绍清凉国师。清凉国师法名澄观,号叫大休,俗家姓夏侯,越州会稽县人。就是现在浙江绍兴人,母亲生他的时候,红光满室。长大了以后,身长九尺四寸,两手垂下来长过膝头,口里有四十夥牙齿,齐密而洁白,声音有如洪钟,两眼灼灼有光。他能一目看七行,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九岁出家,在一年时间里,就能通达三藏,十一岁试经得度,一著僧衣,就升座讲解经论,辞辩清晰,四众叹服。二十岁受具足戒而后,持律谨严,且以十事自励。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享寿一百零二岁。
隋唐之间佛门里人材相继出世,所以佛教盛极一时。如清凉国师这样的人,才十足够得上是法门龙象。
第二,介绍八十卷新译《华严经》。晋译《华严经》有六十卷,在《入法界品》里本来就有缺文。西天日照三藏来中国的时候,携有第八会梵文的原本,经贤首国师的要求,将中文本和梵文原本对照校对,将缺文补进去,六十《华严》才算是完整。
在唐朝武则天皇太后是一个很特别的女人,她有那种才能,将唐朝的中宗皇帝随便放置在一旁,自己执掌朝政二十余年,她对于佛教却是一大功臣。她知道佛教教义博大精深,应该值得尊重。她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对贤首国师也特别的尊崇。《华严经》原本是七处九会,而六十《华严经》仅有七处八会,武则天对于这一点,始终认为这部大经还不全面。她又听说于阗国国王藏有比较完整的梵文原本,于是派遣使臣去于阗国访求,并请西域高僧来华主持翻译。因此,《华严经》的梵文本与实叉难陀尊者一同来到中国。
史书上说:实叉难陀尊者来到中国,一路上历尽艰险。因为那时交通不便,况东西方的距离动辄万里,八百里流沙河,上无飞鸟,下无人烟;葱领、雪山,冰天雪地,这在《玄奘大师传》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我们现在能听到、看到,应该对佛法有难遇难闻的感想才对。
八十卷《华严经》的梵文本,来到中国而后,在武则天皇后证圣元年,她下诏书,在东都大遍空寺组织译经院,再行翻译。当然,译场的主任是实叉难陀尊者,但协助这一工作的大德法师们很多,而法藏大师也是译经院中润文者之一。
在这次对八十卷《华严经》梵本的翻译当中,有一天,皇宫内苑庭沼泽中生长出一朵百叶莲花,绿枝红花,香艳超伦”。天后因此更加高兴,时常起驾译场,拈香致敬,每日的斋供、香、花、茶、果,可谓四事无差。此外,则天皇后还亲题《华严经》第一品品名。这样长达二年之久,重新翻译《华严经》有四万五千偈,八十卷、三十九品,世人称为新《华严经》。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
第三,《华严经大疏》、《疏钞》。《华严经》八十卷只要读一遍,就需要相当的时间,何况来为它作注解呢!但是,贤首国师既为六十卷《华严》作了四十卷的《探玄记》,又为八十卷的《华严》作略疏。然而,当他解释到第六行的经文时,知道自己的世寿将尽,乃超越次第,直接解释《十定品》,谁知道解释到第九定,就圆寂了。他的门人静法寺慧苑法师,继承了他的事业,也操笔作疏,但他的主张,多处的解释与国师相违,不为诸多后人所认同。
清凉国师是在法藏大师圆寂二十七年后才降生的,因《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为清凉山(即今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住处,而心生向往,他不辞跋涉千里,亲往朝礼。到了清凉山之后,清凉国师爱上那方清静,乃驻锡于大华严寺,一住就是十年。山上的住众恳请国师开讲《华严经》。国师对于自己的知识还嫌不够,他认为五地圣人身栖佛境,心证真如,尚且用后得智起世间解,因此他博览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还有对于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印度的梵书,几乎无所不通。
当清凉国师自觉对于世出世间两方面的学问都够充实了,便打算替八十卷《华严经》作注解。但是,他还不太自信,想得到一点感应作为证明,乃专心一致用理观的功夫,祈求诸佛菩萨的加被。居然在睡梦之中,梦到金容挺特,高如山岳,面如满月,毫光遍照。既醒而后,欢喜得不得了。“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当然,清凉国师所梦的,就是毗卢遮那如来的示现。于是,清凉国师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设无遮大会,供养四众,以为庆祝。
“清凉”国师,他遍览前人对于《华严》的注疏,认为贤首的著述最够标准。于是,宗承贤首的教义和注经的方法,在释经以前,先开十门玄谈,以信、解、行、证四分来分科。在德宗皇帝贞元三年,完成了《华严经疏》二十卷,这就是《三字经》说的“清凉疏,释新经”。后来,他又应学者们的要求,“并作”成《随疏演义钞》四十卷,也就是将钞来解疏。
这就是“并作钞,博而精”的内容。疏、钞的内容,包括了大、小乘,性、相、空、有,各宗的经论;加上世间学问的诸子百家,足够称“博”。但他又不是炫耀自己的博学,拉一些不相干的文字来装饰门面。他所取的材料,所谓旁征博引,皆能切中重点,所以又称之为“精”。这里讲到大疏二十卷,随疏演义钞四十卷,今以疏钞合于经文作二百二十卷,精深渊博,为世所珍。又有随文手镜一百卷,久已失传,疏贞元新译的《华严经》四十卷之全文,隐而不见者六百余年,今复出现于世。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那便是“释新经”中的“新经”。“新经”,是对八十卷《华严经》而言。六十卷《华严经》翻译在前,所以称它为“旧经”,又称“晋经”;八十卷《华严经》翻译在后,所以称“新经”,又称“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