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十七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十七
发布时间:2024-10-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十七(图1)

经文上说:

沩仰宗,示圆相,暗机投,义海畅。

  “沩仰宗”之所以叫沩仰宗,已经在前面讲过了。第二句“示圆相”。“圆相”,就是一个圆圈儿。慧寂禅师作沙弥时,在耽源禅师座下参学。耽源禅师以所承受前人的九十七种圆相,授与慧寂禅师。后来慧寂禅师住仰山开堂说法时,宾主酬对,有时于空中画一圆相,再在圆相中画一个字,或在圆相中画一佛字或人字。这就是所谓“示圆相”。“暗机投,义海畅”:“机”,相似于机器,如机器的电钮一按,整个机器就动起来了。人有灵机,而为物欲所蔽。慧寂禅师以圆相作枢杻,假如触到学者的灵机,则万劫生死,有如黑漆桶底,可以顿时脱落。不是明明白白以言语来开导,而以圆相示人,所以说是“暗”。假如这一着,正合对方的根“机”,这就是“投”。佛法的奥“义”,如像巨“海”一样,即使有千言万语,终不能探测它的深广,但是,禅宗的祖师们如仰山慧寂禅师,他以圆相示人,使学者们于顷刻之间畅达佛法的奥秘,所以说“义海畅”。经文上说:

曹洞宗,传宝镜,定君臣,行正令。

   禅门五宗,现在讲到第三曹洞宗。前面我们讲到石头希迁禅师,石头传药山惟俨禅师,药山传云岩禅师,云岩传良价禅师。良价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本寂住抚州曹山。合洞山、曹山二山之名而为曹洞宗。现在将洞、曹二山的两位禅宗祖师作一个简单介绍。

  洞山在瑞州境内。瑞州是江西省的属地,后改名为高安县。良价禅师法讳悟本,是浙江会稽人,俗家姓俞。童年出家,他跟从师父读《心经》,有一天,他读《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拿小手摸摸自己的眼、耳、鼻、舌,就问他的师父说:“我明明都有,何以经上说无?”他的师父惊异万分,知道他的善根深厚。于是对良价说:“我不是你的师父。你去五洩山灵默禅师座下参学,他对你必有所启示!”于是他的师父送良价禅师,到灵默禅师那里参学,他在灵默禅师座下住了一段时时间,二十一岁去嵩山求具足戒后,就开始游方。初参南泉普愿禅师,又参沩山灵佑禅师,机缘皆不能契合。因沩山的指教,他去参澧陵攸县云岩晟禅师。师径造云岩,因问答“无情说法”的公案,有所省悟。后来离开云岩,有一天过江,在涉水的时候,看到水中的倒影,而忽然大悟。后来在高安洞山,开堂说法,接引后学。

  “传宝镜”是:曹山本寂禅师,本来在洞山参学,他忽然辞别洞山,要出外云游。临下山的时候,洞山叮嘱曹山说:“我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堪称穷理尽性,我今付嘱于汝。”并且有一大长篇的偈子,都付嘱给他。其实,“宝镜也只是三昧的形容词而已。

 “定君臣”是:洞山,有所谓五位君臣,哪五位呢?一、正中偏;二、偏中正;三、正中来;四、兼中至;五、兼中到。并且各各有颂,申述其中的要旨。然而,这决不是如我们而能洞悉其底源的,更不是用言语文字可以疏导的。正如洞山所说的“但形文彩,即属染污”。“行正令”:是以五位君臣,所谓正偏之类的心声,来显示每一法的全体大用。君是正;臣是偏。臣应随顺于君,故君主之令不可违背。

以下再讲曹山本寂禅师。本寂禅师,福建莆田县人,俗家姓黄,青少年的时候熟读诗书。十九岁,发心去福州灵石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不久,就参礼洞山良价禅师。洞山一见即问:“阇黎名叫什么?”曹山说:“本寂。”洞山又问:“哪个呢”?曹山说“不叫本寂”。洞山对他这一答话,很加器重。从此在洞山座下住了好几年,接受锤炼。对于洞山,所谓宝镜三昧,五位君臣,禅家的特殊风格,满盘承受。本寂离开洞山,去曹溪礼六祖塔。又回到吉水,四方参学的禅和子云集而来,因此开堂说法。因为他仰慕曹溪道场,于是将住的山改名曹山。 《五灯会元》第十三卷《良价禅师传》里说:“师在高安之洞山,假设五位君臣,看来人的根机,方便接引。”因为口头上的说法,千变万化。至于要旨之所在,无非直显一乘,拔除邪见,使这些愚痴盲昧的凡夫,直截了当地认识自己。加上曹山本寂禅师对于洞山的五位君臣,偏正回互,抑扬阐发,真好像太阳正在中天,光明无所不照。而洞山的宗风,乃大播于天下。天下的宗匠,共尊他们为“曹洞宗”。

经文上说:

云门宗,顾鉴咦,一字关,透者希。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之一,因开创这一宗为文偃禅师,他是(五代时人)在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弘法传道,故名云门。属青原系。该派认为佛性遍于一切,世间诸法,皆体现佛法体理。传教方式有云门三句之称,一、即函盖乾坤(佛性普现万有),二、截断众流(真理非在言说之中),三、随波逐浪(方便说法,随机引导)。云门的宗风被视为孤危坐峻,人难凑泊。此宗兴于五代,隆盛在北宋,至南宋而渐趋衰微,法脉延续约二百年。云门宗的源流是: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德山传雪峰义存,雪峰传文偃禅师。文偃住韶州云门寺,他的禅风独特,便成了专门一宗叫云门宗。文偃禅师,浙江嘉兴县人,俗家姓张。天生的性情,酷好静定。所以,一经出家,就去参访睦州陈尊宿,接受启发,对于向上一著,已能粗知端绪。续后,更参雪峰义存禅师,发明了心要,然而他能韬光隐晦,深藏不露。后来,离雪峰而去韶州云门寺,在灵树敏禅师座下居第一座。灵树敏禅师,将欲圆寂时,致书于广州州主,州主等于是广东省长,请由文偃接任住持,师也当仁不让,欣然接受。然而,他饮水思源,不肯忘去雪峰根本,仍以雪峰为师。自住持云门之后,学徒云集而来;文偃禅师上堂说法,随机应变,蔚然而成云门一宗。

“顾鉴咦,一字关,透者希”:顾鉴咦是云门宗的一种教学法门。文偃禅师每与学人相对,先是两眼凝视对方,这就是顾。并说:鉴!古代盛水的大盆叫鉴,上古没有镜子,用鉴盛水以照影。现代的镜子,人用来正衣冠,就是看,待对方拟答话,则又说:咦!感叹,时人往往不解,难以契道,于是门人录为顾鉴咦

一字关也是云门宗的一种教学法门。文偃禅师与人论道对法,往往以一字来对答。如问:如何是云门宗?文偃答:祖。”“如何是正法眼?文偃答:普。如此等等。所以,常人很难领会精神,把握禅机,闯过这一字关的人很希有。但往往被他一答,开悟的人也很多。下面介绍法眼宗

法眼宗,明六相,禅与教,无两样。

  法眼宗,因文益禅师而得名。文益禅师是浙江余杭县人,俗家姓鲁。他很有善根,七岁的时候,就投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师而出家。等到二十岁满了,去越州开元寺接受比丘戒法。文益禅师既然受戒,他以为受过戒的人,对于戒法不能不懂。刚好当时,有一位精通律学的希觉律师,在宁波阿育王寺讲戒。文益禅师听到这消息,欢喜得不得了,于是挑着行李前往就学。由于,文益禅师天赋的聪敏,只是律学一门,他感到还不够学,有余的时间,就又探讨儒家的学说,而且深得其中的奥妙。希觉律师对他很器重。每遇到宾客在座,或师生聚谈的时候,常常会夸奖文益禅师是他门下的“游夏”。

  子游、子夏是孔子门下最有才的弟子。希觉律师虽然夸奖文益禅师,当然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但是,文益禅师,他在希觉律师座下学了戒律,就去参禅了。他最初参访福州长庆禅师,但是因为机缘的不契。于是和同学绍修、法进等三人,漫游诸方。在云游的旅途中,路过漳州地藏精舍,而地藏精舍的住持是桂琛禅师,是一位禅宗的明师,很有教育手段。文益禅师一行三人,走到地藏精舍的附近,天空忽然阴云四合而下起雪来了,于是你们就到地藏精舍挂单。桂琛禅师非常爱护学者,除招待他们食宿而外,因为天气太冷,晚上还请他们烤火。在烤火的时候,桂深禅师向文益禅师问道:“你们三位到哪儿去呀?”文益禅师说:“学人们漫无目标,只是行脚而已!”桂琛禅师又问:“什么是行脚的事呀?”文益禅师曰:“不知。”桂琛禅师点点头说:“不知,最亲切。”

  桂琛禅师的问话,具有很深的意义,而文益禅师茫然不知,这就是机缘不契。桂琛禅师很爱护后进,其实,他不但爱护更欢喜提拔栽培后进。因此,他和文益禅师谈不上话,但他话锋一转,又谈到教理上去了。他们谈到僧肇法师所作的《肇论》。《肇论》上有“天地与我同根”的一句话,桂琛禅师因而问文益禅师说:“山河大地与上座是同是别呀?”文益禅师很直率地答复说:“是别。”桂琛禅师又竖起两个指头,文益禅师又赶忙说:“是同。”桂琛禅师又竖起两个指头,而且不说一句话,立起身跑了,不理睬他们了。

  及至天气晴朗,文益禅师他们三个人,一同向桂琛禅师辞行,桂琛禅师亲自送他们到三门外。在将要合掌作别的时候,桂琛禅师忽然指着一块石头,问文益禅师说:“上座!佛经里经常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问你,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禅师说:“在心内。”桂琛禅师不觉哑然一笑,叹息着说:“行脚的人,一个身子已经够累了,干嘛放块石头在心内,不怕累死吗?”文益禅师一听之下,几乎感觉到无地自容,同时深深地感到自己对于佛法一点都不懂,这样既使走遍天下又有什么用!况且,桂琛禅师分明是明眼善知识,我怎么能舍近而求远呢?于是,当下改变主张,不走了。解下行囊,放下心身,在地藏精舍亲近桂琛禅师,他朝夕参究。桂琛禅师固然是慧眼识人的明眼善知识,而且教诲有方;文益禅师也不辜负他的期望。有一天,在桂琛禅师雷霆万钧之势的诘难之下,文益禅师竟豁然大悟了。

  禅宗的参究和顿悟,这一则公案,可算是个点型。文益禅师,既经彻悟之后,不久,就受请住临川崇寿院、金陵清凉院。江南国王李后主,因仰慕他的道风,又迎请他住持报恩院。三座道场禅和子们望风景从,而且有远自国外而来的僧人跟他修学。师皆随机说法,使来的人,各各随其根机,莫不有所收获。  

文益禅师不但禅风高峻,文人墨客所擅长的诗文,他也能信手拈来,而又不离佛法。据《五灯会元·文益禅师传》里说:师与李主论道之后,适值苑中牡丹盛开,于是两人共同赏玩。李主要求文益禅师以即景为题,赋诗或禅偈!文益禅师即脱口而出:“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李主听了,颇有所悟。

  周显德五年,七月十七日这一天,文益禅师生病了,到了闰七月五日的那一天圆寂,世寿七十四岁。他的门人,在江宁县的丹阳,建全身舍利塔供养,江南李后主谥文益为“大法眼禅师”。因此,文益禅师以后的这一派门人,就统统称为“法眼宗”。

经文中的“明六相”者,是《华严经》讲十地菩萨中的初地菩萨,那里边有“六相”的说法。八十卷《华严经》卷三十四上说:“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六相的意义,在《华严经大疏钞》第四十一卷上,有比较详细的解释,文益曾经开示学人,谓真如一心为总相,出生诸缘为别相,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为异相,建立境界为成相,不动自位为坏相。文益禅师虽说是禅宗的杰出人材。而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但他说法的时候,曾经提到华严宗的《妄尽还源观》、《义海百门》、《华严经论》,更有《华严六相义颂》。颂的文句是:“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这些内容是不好理解,这里不去讲它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