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法师:太虚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法缘助力者
2024-11-17
以下的经文,是五时说教的评判,经文上说:
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
一、二两句指明了“五时”说“教”的结果。“如是说”是:释尊四十九年的教法,它的先后所说的一个次序。三、四两句是五时说教的评判。“亦融通”:“融”谓融会,“通”谓贯通。意思是说:五时说教,虽然有浅深先后的不同,假如融会而贯通的话,那就是五教中随一一教,皆遍于五时。所谓一切时中,说融通无尽法,皆名“华严教”;说声闻法,皆名“阿含教”;乃至说会三归一之法,皆名“法华教”,其余的可以类推。“亦分别”:“别”就分别来说,那就是:佛初成道,在三七二十一天中演大《华严》;其次于十二年中说阿含教;第三,有八年的时间说《方等经》;第四,有二十二年中说《般若经》;最后八年说《法华经》,临涅槃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共成释尊四十九年说法度生的经过。以上是八相成道中的第七“转法轮”相。
经文上又说:
化道圆,归真际,双树间,吉祥逝。
释迦牟尼佛为了满足众生的宿愿,也就是有缘的众生,尚未得度,可以做将来得度的因缘。所以不得不再来人间。因此,释尊不是为了富贵荣华而来。所以,他在十九岁那一种,舍弃了太子和将来绍继国王的地位而出了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由成道至入灭,五十年中,集会说法三百多次,所应度的众生,皆已得度,这就是“化道圆”。“化道”既“圆”,可谓道阐当时,泽流后世。于是,在拘尸那城,寂然而复“归”于“真际”。“真际”,是指涅槃来说的。
“双树间,吉祥逝”是释尊入灭的地方,四方各有娑罗“树”一“双”,所以又称双树。右胁而卧,谓之“吉祥”卧。释尊是以右胁而卧的姿势而入灭的,所以谓之“吉祥逝”。佛在拘尸那城裟罗双树间,右胁而卧,默然示寂。是时大地震动,日月无光,双林变白,江湖枯涸,人天号泣,声震大千,是为第八入“涅槃”相。这里的“逝”是,去而不复返的意思。但是,这都是就人世间的幻法而言。释尊的入灭,有如太阳的西没,太阳何尝有出没呢?只是隐显而已!所以诸佛十种通号中有“善逝”的一号,就含有这个道理在内。以上是八相成道中的“涅槃”相。
经文上又说:
阇毗后,分舍利。阿育王,变古制,碎宝末,造浮图,役鬼神,遍阎浮。
“阇毗后”的“阇毗”,有些经论上又名“荼毗”。荼毗、阇维,只是梵音的不同,译成中文皆是“火葬”。印度的风气人死了,有土葬、水葬、野葬、火葬的不同,佛教取火葬为合理。所以,阇毗又译为“僧死而火葬之也”。佛陀为后人作模范,所以遗命火葬。释尊灭度以后,弟子们殓以金棺,裹以白氎,加上名贵的香木、香油。但是,凡火不能燃烧,佛陀乃从胸中自发圣火,才能将遗体烧毁化尽。然而,还留下焚烧不尽的“舍利”,竟有八斛四斗之多。
“舍利”,印度的正音,应该是“室利罗”或“设利罗”,译成汉语曰“骨身”,又叫“灵骨”。由戒、定、慧熏修而成,坚固而不可毁坏,因而又名“坚固子”。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的两种:全身是整个的身体,历久而不坏;碎身是火化以后,遗留下来一粒一粒像珍珠似的东西。碎身舍利,有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的不同。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中说:“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又曰:“舍利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福田者,天下后世信佛弟子,种福之田也。释尊火化以后,既留下来甚多的舍利,以便天下后世的弟子们供养种福,想不到竟因此引起了八个大国的国王,因争取舍利几乎动起干戈来。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中说:“时婆罗国,拘尸那国,末那民众。遮那波国,诸跋罗民众。罗摩迦国,拘利民众。毗留提国,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种民众。毗舍利国,离车民众。摩竭陀国,阿阇世王。”他们听到释迦如来在拘尸那城双树林间入般涅槃,他们各各调兵遣将,尽皆驻扎在拘尸那城的附近,准备争取舍利。并且,他们派遣使臣,晓谕主管葬事的人要取走佛的舍利。迦维罗卫国的使臣说:释迦如来,出生于我国,舍利应该归我国供养,不然的话,我有兵在。拘尸那国的使臣说:释迦如来入灭于我国,舍利应归我国供养,不然的话,我也有兵在。像这样各有各的争取理由,并且都不惜生命的兵戎相见。这一场战争,几乎如箭在弦上,大有一触即发的可能。幸亏有一位香姓婆罗门信佛弟子,年高有德,众望所归,他自告奋勇出来排忧解难。他告诉各国的使臣说:“大家接受佛陀的教诫很久了,口诵法言,心服仁化,怎么能因争取佛陀的舍利而共相残害呢?如来大慈,常以普利为念,佛陀的舍利,反正多的是,而且,佛陀也曾然去过天上、龙宫,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讲话,就遗弃他们。所以,我的主张,应该将佛陀的舍利平均分配,也就是天上、龙宫、八国的国王,各得一份,各各回去建塔供养。息事宁人,无逾于此。”各国的使臣听了之后,都一致连声道好。于是,这一场风波才告平息。遵佛遗嘱,分为三分,诸天得一分,龙王得一分,八大国王共得一分,八王均分,阿阇世王得八万四千粒。藏恒河中,作千岁灯供养。这就是“阇毗后,分舍利”这两句经文的内容都明白了!
“阿育王,变古制,碎宝末,造浮图,役鬼神,遍阎浮”:“阿育王”的“阿育”,旧时称为“阿恕迦”,汉语译为“无忧”。 天竺有铁轮王,阿育王出生在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左右。但《阿育王传》,有南北两传的不同。如依南传《阿育王传》的话,则阿育王的出生,是在佛陀灭度以后,两百八十多年。公元前三百二十多年的那个时候,旃陀掘多大王,创孔雀王朝于印度,建都在华氏城,阿育王就是他的孙子。
阿育王即位之初,本来是非常的残暴。他造人间地狱,荼毒人民,因此,国人都呼他为恶王。后来,有一位少年比丘名叫子海,游行到华氏城,因为不认识道路,到了人间地狱里去。恶王早已有令,凡是到人间地狱里去的人,必须置于死地。子海比丘,自然不能例外。但子海比丘要求地狱长官准许他七日假期,让他修持佛法,死无遗恨。狱官允许了。刚好这时候,王宫里送来几百名美女,命令狱官将她们处死。据《阿育王传》上说:阿育王这个人皮肤粗糙,形貌丑恶,他要想和这些美少女接近,但是她们一致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阿育王大怒说:“你们这些这样可恶,不识抬举。侍臣们!替我一个个捆送她们地狱去处死。”狱官奉令,按照命令施行。子海比丘,亲眼见到这一群如花似玉的美女,立时被处死,顿时感到人生的无常、苦、空,所以在七日中精进修持,居然证得了阿罗汉果。假期满了以后,狱官将他放在大镬之中处死,可是大镬烧尽了燃料,煮他不死。狱官恐慌了,赶紧报告阿育王。阿育王一听,也惊奇得不得了,马上来到狱中视察。子海比丘在大镬中踊身虚空,现大神变,使阿育王佩服的五体投地。子海比丘因此为阿育王宣说佛法大意,讲善恶因果的报应,并且告诉他说:“大王!是先佛所记,应当散发舍利,遍阎浮提,建造宝塔,作为众生植福的场所。”阿育王接受了子海比丘的教诲,马上将地狱毁了,并且皈依三宝,发愿尽此一生,护持佛法。阿育王也是佛教的大功臣,佛教就因他而传布世界各地。
所谓“变古制”是释尊灭度以后,阿育王把人间的八国所分得的舍利,都取出来,“碎”七“宝”为“末”,加上种种的装饰,造成八万四千座小宝塔,一塔安一粒佛陀的舍利。同时,“役”使“鬼神”,传教士,普“遍”分散到南“阎浮”提,送到各个国家去建塔供养,这就是变古制的“变”。据传说:中国曾经分配到十九个塔,而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依然存在。现在发现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和西安法门寺的指骨舍利,都是从印度传来我国。至于“遍阎浮”的“阎浮”,是“南阎浮提”的简称。佛经上有所谓四大部洲:东部弗婆提、西部衢耶尼、南部阎浮提、北部郁单越,依佛经上的地理组织,南洲是我们的地球;若依佛法传布的范围上说,只能说是现在的亚洲世界各个国家了。
“塔”,印度的话叫做“塔波”,译成中文是“高显”的意思。“塔”,为什么称“宝”呢?这可以以三点来说明:第一,古时候的人造塔,多用七宝装饰。例如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它的外部质料大部分用是黄金装饰的。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有位胡太后笃信佛教,曾经以二十万两黄金,造七层宝塔;第二,佛陀或三乘圣贤们的舍利,都是多生多劫勤修戒、定、慧熏修而成,绝对不是人世间的珍珠宝石可以比的。塔为珍藏舍利的处所,可以使后人供养礼拜而生福生慧;第三,如一个大的城市,或者一个风景绮丽的地方,有了一座巍峨高大的宝塔,在观瞻上可以增加地方的庄严而引人入胜。有这许多原因,所以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