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七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七
发布时间:2024-10-07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七(图1)

释尊的五时说教,已讲了第三时,现在要讲第四时,“般若时”。经文上说:

第四时,谈般若,二乘转,教菩萨。

“般若”译成中文叫智慧是出世间的智慧。般若如大火聚,触着即烧,般若如清冷水涤除尘垢,佛说这些法,令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究竟清净,其经即八部般若等是也。  

般若有三种:一、实相二、观照三、文字。实相是诸佛众生同具的性体。 众生为无明所盖覆,所以要用观照般若的功夫,直接对心性而生起觉照。众生沉迷于生死之中,用什么方法知道有实相般若而起观照般若呢?这就要说到第三文字般若了。

  文字般若,在藏经中而为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大品》、《放光》、《光赞》、《道行》、《小品》、《胜天王问》、《文殊问》、《金刚》等八部般若。但是,这都是《大般若经》的别译。《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是佛教中卷册最多的一部,是唐三藏玄奘法师在长安郊外,玉华宫翻译的。另外,还有所谓《仁王般若》,是《大般若》的别译。假如将般若的范围放宽,那么,经、律、论三藏都是属于文字般若了。

  根据《般若经》中理论的浅深,又有所谓共般若、不共般若二种。“共般若”,是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等三乘人共说的;“不共般若”,是只对圆顿大根的菩萨而说的。但是,贤首国师在《探玄记》上引《大智度论》说:“《智论》以大品等为共教,就是指《华严》为不共教,因为《华严》不与二乘共的。”因为华严会上,二乘在座,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毗卢舍那身,所以说他们是如聋若哑。“二乘转,教菩萨”:“二乘转”的“二乘”,当然是指的声闻、缘觉。“转”,有两重讲法:第一,“转”,是说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善于运用权巧方便,来提拔后学,有时候善言诱掖;有时候又给予呵斥批评。释迦牟尼佛为了提高二乘圣者们的地位,迫使他们不得不自求进步,所以,责令须菩提等四大声闻,升座宣说般若。如《大般若经》第四百零六卷中说:“尔时,佛告尊者善现,汝以辩才,应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般若经》中的“善现”,就是须菩提的名字。第二“转”是回转的意思。二乘的地位低于菩萨,现在令声闻人转过来教诫菩萨,所以说“二乘转”。

般若如大火聚,触之则烧;般若如清冷水,滌除尘垢,这是实相般若的价值。因为二乘人“人我执”虽然已断,而“法我执”依然存在;权教的菩萨虽然能发菩提心修行六度,仍是不能无相,所以释迦牟尼佛不但自说般若,荡滌声闻、菩萨的余执,并且教声闻自说,迫使他们直下承当,自性中本具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实相般若,这是佛说般若,以及教声闻自说般若的深意。经文上说:

开显圆,法华会,学无学,得授记。

  这是五时说教中的第五时,“法华涅槃时”。现在先讲第二句“法华会”的“法华”,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法华经》有三种译本:第一,西晋惠帝时竺法护尊者的译本,名《正法华》,有十卷;第二,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的译本;第三,隋朝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的译本。第二与第三两种译本皆为七卷,而且同名为《妙法莲华经》。“会”是集会。“法华时”、“法华会”是同一个意思。

“开显圆”是:《法华经》的内容是:开三显一,开权显实。“权”是,权巧;“实”是,真实。三乘是“权”,一乘是“实”。一乘就是佛乘。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来是欲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唯有成佛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而《法华经》就是令众生成佛的经。可是,成佛那有这么容易!必須要经过长时期的勤苦修行,甚至于对自己的头目骨髓,都无所吝惜的布施。这在一般心量狭小,目光短浅的众生,大有“神童脚短,天子门高”的感觉。《法华经·方便品》当中,释迦牟尼佛自己叹息着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又曰:“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读了这几句经文,就知道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的愚钝,不得已将一乘成佛之道,遵循过去诸佛教化众生的方法,而分别为三乘的佛法,也就是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佛说《法华经》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声闻弟子们经过了阿含、方等、般若等等,许多佛法的训练、熏陶,根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法华会上明白地告诉他们:过去所说的三乘佛法,是权巧方便,是假设的。现在应该告诉你们,一乘成佛之道了。因此,《法华经》是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的教。“开显圆”的“圆”是圆满具足的意思。一乘成佛之教,是因圆,果满一无缺点的,所以叫“圆”。

“学无学,得授记”:“学”是指有学声闻。什么叫“有学声闻”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声闻人修行的过程有三资粮、四加行的七贤位,有初、二、三、四果的四圣位。在未能证到第四阿罗汉果的三位圣人,都是属于有学声闻的位置。等于说:一般读书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还没有上完最后的一课,都叫“有学”。有学的名字懂了,那么,学完了最后一课,而且经过了毕业考试,举行过毕业典礼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他读了四年的书,再也不要去学了。因为该听的课,都已听了,再没有可学的了!声闻人既证得四果阿罗汉以后,就名“无学”,也相似于这一个例子。那么,得授记又怎样讲呢?“记”是记别。释迦牟尼佛对于有学、无学的根机,已经成熟的声闻弟子,分“别”授与成佛之“记”。“记”就是将他们将来成佛的劫数、国名、佛名、寿命等等,一一记下来。

经文上说:

涅槃经,最后说,显真常,扶戒律。

  《涅槃经》是在《法华》之后说的,也是释迦世尊在临近涅槃之前说的,所以说“最后说”。《涅槃经》的内容多分是:彰“显真常”佛性,“扶”持“戒律”,以奠定佛法久而不衰的基础。

  “涅槃”,译成中文“圆寂”,应该证的真理,证到了叫做“圆”;应该断的惑障,断尽了叫做“寂”。断惑证真,就叫做“涅槃”。还有声闻、缘觉,在真穷惑尽之际叫“有余依涅槃”;灰身泯智以后叫“无余依涅槃”。

  涅槃的完整梵名,叫“摩诃般涅槃那”,译云“大圆寂入”。应该名为“入大圆寂”。其意义与前面大致相同,断惑的惑,前面只是指“人我执”,后面则兼“我法二执”。所以后面唯有圆顿教的佛果,才称“入大圆寂”。

  《涅槃经》有大、小乘的不同:西晋白法祖译的《佛般泥洹经》二卷,内容是说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于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前所说之法,这是化身佛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当然,同本异译的还有,《佛遗教经》。至于唐朝若那跋陀罗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那是说:化身佛涅槃以后,天人哀痛,火葬佛身的经过,和八大国王分舍利的故事。

大乘佛教的《涅槃经》,有南、北藏的两本:第一,北涼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是为《北藏》。第二,南朝刘宋的时候,有慧严法师等依泥洹经加之 因为四十卷的《涅槃经》,文言虽然不差,而“品数疎简,初学难以措怀”,所以与慧观法师、谢灵运居士等参考东晋法显法师译的《佛说大般泥洹经》,开十三品而为二十五品,缩四十卷而为三十六卷。在《大正藏》里,于《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下,载“宋,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拿这三种经本对照其品目,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内容。但为什么叫《南藏》呢?因刘宋在南方,所以称为《南藏》。

至于“扶律谈常”,四十卷的《涅槃经》中的《圣行品》和《师子吼品》,就知道了其中的内容。释迦世尊先后五个时期的说教,已经讲完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