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五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五
发布时间:2024-10-04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五(图1)

经文上说:

启大教,说华严,尘刹海,现宝莲。  

释尊之出现于世,目的就是为了度众生成佛道。佛初成道,首演大法,是谓第一时教。所以,《法华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因此,人天乘和声闻、缘觉的小乘佛教,皆是不得已,应机而说的方便之谈,即所谓的“随他意语”。

  “说华严”是成佛的教法,被称为“一乘圆顿”的“大教”,是“随自意语”,是释尊将自己所证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直畅本怀,和盘托出。华严会上佛现法界无尽身云,住华藏庄严世界海,有佛刹微尘数大宝莲花,一时出现,身刹互融,无尽重重,重重无尽,只有法身大士才能见到,在会的听众都是圆顿大根的众生,也是十住以上,已分证法身的菩萨。因此,经文上说它是“启大教,说华严,尘刹海,现宝莲”。

  现在将《华严经》的大意,做一简单的介绍:《华严经》的完整名字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尊成佛之后,三七日中,演说的一乘圆顿根本法轮。说经的处所,在天上人间,共有七处。在这七个地方,集会了九次才说完成,所以有“七处九会,演大华严”的说法。

  佛灭度后,经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的结集,《华严经》被收藏在龙宫之中。佛灭度后七八百年时间,有龙树菩萨出世,他出家之后,读遍了五印度所有的佛教典籍,就想另立教门自己当教主。经前辈的指示,他得知龙宫里收藏了更多的宝典,于是前往龙宫深造。在龙宫之中,龙树菩萨读熟了十万偈的下本《华严》,于是人世间才有《华严》这一部经。

  在东晋的时候,有一位沙门叫支法领,亲往印度求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由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译成六十卷,三十四品,但只有七处八会。唐朝大周武则天,虽然是一位女皇帝,但她深信佛法,知道六十《华严》的处会不全,因此派遣僧人访求《华严经》。使者在于阗国,即现在的新疆和田,在那里得到四万五千偈的《华严》梵本,又请得高僧,实叉难陀一同来到中国,在东都大遍空寺译成八十卷,三十九品。七处九会的《华严经》才算完整。

  唐朝德宗皇帝贞元年间,南印度乌荼国王,为了给德宗皇帝做生日,请人手书《华严》梵本,以充贡品。德宗皇帝后来诏请,印度三藏般若法师,译成四十卷《华严》,对于《晋经》、《唐经》来说,是为新经。但是,这四十卷《华严》,只是前二经最后一品的,《入法界品》内容。

  “尘刹海,现宝莲”是指: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以娑婆世界为化境,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他的化境教区。《华严经》是融十身十佛,而以报身佛的毗卢遮那,为代表而说的。报身佛是以华藏庄严世界海为一化境。华严宗的著述里面,有一本书叫《法界安立图》。“安立图”上面将“一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浓缩作一个小圆圈。最下层是一个小圆圈,第二层是两个小圆圈,最上一层是二十个小圆圈。这二百一十个小圆圈,代表了二百一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最下一层一个世界名叫‘最胜光遍照’,有一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最上一层,名叫‘妙宝焰’世界,有二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统计一个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皆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单位。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了一百亿个须弥山,一百亿个四大部洲,一百亿个日月。而且,太虚空中尚有不可以数记的世界种。这些无量无数的世界种,同在‘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华’之上”。因此,经文上说:“尘刹海,现宝莲。”这一不可思议的广大境界,只有亲证法身的菩萨们才能见到。

下面讲到第二时,“阿含”时。经文上说:

悯凡愚,不能听。隐尊特,显劣应。  

这四句是介绍阿含时的内容。“悯”者,怜悯。“凡”是凡夫,是指一般普通人来说的。“愚”是愚法二乘,愚也是障蔽的意思。二乘,是声闻、缘觉,又称为小乘。小乘人虽然已能断除了人我执,但法我执依然存在。《华严》是一乘圆顿的大教,普通的凡夫固然无分,仍然为法我执所“愚”蔽的二乘,凡夫小乘之机,不能见到华严境界,也“不能听”到华严境界的名字,凡小之机,不见不闻,如来愍之,为说小乘法。所以,《华严经》第六十卷上说:“如是皆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诸大声闻不能见、不能知、不能闻、不能入、不能得……,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诸大神变。”释尊因为“怜悯”凡夫、二乘,对于这一乘大教不能接受,所以才“隐尊特,显劣应。”

“尊特”:是指报身佛说,尊贵而特别的意思。是刹尘相好之身。《华严经》第四十八卷《如来十身相海品》中,普贤菩萨说如来有九十七种大人相,每一相中又包含若干相,所以称为“相海。《相海品》的后面,普贤菩萨作结束说:“佛子!毗卢遮那如来有如是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份,众宝妙相,以为庄严。”这样说来,“尊特”这两个字,尚不足以形容“显劣应”:是指佛没有隐显,隐显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已。如来为了“应”二乘的根机,所以“隐”起“尊特”的报身,而“显现劣应身”的化身佛。劣应身是丈六金身,在色界究竟天所现的高大身名为胜应身,教化菩萨。化身佛,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但是,若将化身佛和报身佛以相好来比较,那么,报身佛是胜应身,化身佛是劣应身。佛居鹿野苑现丈六身,教化凡夫二乘,若是圆机的人,见这丈六即见无尽相好之身。所以,《法华经》“脱珍著弊”的譬喻来形容“隐尊特,显劣应”的殊胜方便,那是最好不过的说明。

经文上又说:

说阿含,第二时,四谛法,接小机。证四果,出生灭。

这是介绍释尊第二时的说教。据释尊的传记上说:释尊成道以后的初七日中,自受用寂灭的法乐。当时,刚好有商人名叫“提胃”,他监督率领五百乘车,运载了很多的商品从菩提树下经过,他看到悉达多太子,得道成佛。提胃心生欢喜,随即用最好的饮食,到菩提树下,亲申供养。释尊为提胃说法,并且给他授予三皈。释尊接受了提胃的供养以后,考虑到应当说法去利益众生。但是,谁有这因缘而听得最初的说法呢?释尊因此想到郁头蓝弗和学仙。他们两人虽然是外道,却对于贪、瞋、痴的三毒比较淡薄,可是,佛以天眼观察,他们已在七日之前,先后去世了。听闻佛法,要有福报,没有福报是闻不到佛法的。释尊又观察到他出家之初,父王曾派遣了憍陈如等五人侍候他,这五人始终没有离开苦行林,十多年的山中苦行,也够他们辛苦了。虽然释尊离开了苦行林,他们五人以为释尊,受不了苦,接受放牛小姑娘的饮食供养,认为他退了道心,因此这五人离开苦行林,前往波罗奈国继续修苦行。佛以宿命通观察憍陈如,于释尊尚有“如果成佛,当先得度”的宿愿,现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是过去诸佛说法的处所,憍陈如等五人又都在那修行。他们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释尊离开菩提伽耶前往鹿野苑,为五人说法。释尊在经行道中,经过阿阇婆罗水道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将近黄昏的时分了。释尊就在那里跏趺而坐,在寂定中安住,一定就定了七天。在这七天当中,都是风风雨雨,幸好阿阇婆罗水中有一龙王名叫文麟,因为受佛光的照触,以它那长大的身体,围绕释尊七匝,更以头部,上覆佛身,使释尊不感到风、雨、蚊、虫的侵扰。释尊出定后,龙王化身为青年,稽首释尊足下。释尊为它说法,并且授予它三皈依,叮嘱它永护佛法。释尊然后到达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证四果阿罗汉,又度舍利弗、目健连等二百弟子、度三迦叶兄弟一千弟子,度耶舍五十弟子等,建立僧团。这就是经文里,说阿含,第二时,四谛法,接小机。证四果,出生灭。为第二时。初二句,应当颠倒过来讲,其次于第一华严时之后,说“第二时”。“说阿含”的“阿含”,是第二时“说”教的部名,第二时所说的教法,不出乎阿含所诠的四谛法,故总名之曰“阿含部”。“阿含”:又名阿笈摩,译成汉语叫“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又译名“无比法”,谓无可与比之妙法也。《阿含经》有四部:一、《长阿含》,二十二卷;二、《中阿含》,六十卷;三、《增一阿含》,五十一卷;四、《杂阿含》,五十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