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二十七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二十七(图1)

经文上又说:

“成唯识,作述记,破邪宗,申正义。”

“成唯识”,原来只是三十个颂,三十颂的作者是天亲菩萨,那么,《三十唯识颂》怎么会变为《成唯识论》呢?这又要讲到窥基大师了。上面已经说过,天亲菩萨作成《三十唯识颂》,未经多久就圆寂了。颂文五个字一句,太简略了,不加解释,一般人是无法了解的。解释颂文的文字叫做释文。天亲菩萨作成颂文,尚未加解释就圆寂了。此后,懂得唯识学的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为《三十唯识颂》作解释论文。据《唯识述记》记载,先后共有十大论师为《三十唯识颂》作过释文。那十大论师是: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胜月、智月。那么,《唯识三十颂》的释论,便有十部之多。玄奘法师把它们全部带了回来,而且一一翻译成中文。参与这一工作的,连窥基大师共计有四人。解译工作既已完成,窥基大师便向玄奘法师求退回稿。玄奘法师感到很惊讶!问其原因为什么?窥基大师说:“十师的释文,各有各的专长,都是驰名于五印度的杰作。然而,‘情见各异’,使学习的人,有‘多歧亡羊’的苦恼。何况现在的人,智慧微薄,人命短促,哪能从十部论中获得同一的结论?您老人家如果需要学人的话,学人想将十本释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糅成一本,以便利今后的学者;如果无此需要,学人就不再过问了。”玄奘法师经过了一番考虑而后,答应了他的要求。因此,窥基大师花了很长时间,取十部论文的精华,糅合为一部《成唯识论》,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为什么叫成唯识者?窥基大师自己说:“三十本论,名为唯识。籍此成彼,名成唯识。”意思就是说:三十个颂,就是讲唯识的,由于这糅合成功的一部释文,使唯识的道理成立,而通常皆以释文为论,所以名《成唯识论》。

  “作述记”:窥基大师虽然取十家之长,以释《三十唯识颂》,但释文还是深奥难懂,所以他又著作了一部《唯识述记》来解释释文。

  “破邪宗,申正义”:“邪宗”,指的是小乘佛教和外道教。如三论、唯识,都含有自立破他的作用。而《二十唯识》,侧着重于破他;《三十唯识》,则是既然成立唯识,同时又旨在破他。所以经文上的“破邪宗”就是破他,“申正义”就是申明正义自立。

  那么,小乘、外道,有什么可破的呢?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志在令众生成佛。因为众生的愚钝,不得已才说小乘法,作为入大乘的桥梁。可是小乘教的人,对于释尊的言教,生起许多执著,那还不去说他;有时,竟然毁斥大乘佛教不是佛说的。至于外道,古今中外多的是。举个例子:如某些宗教,他们主张万物是上帝造的,人类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佛教的理论是:“能生他者,必从他生。”可是,他们的上帝是永生的。人类呢?人是由父母生的,父母还是由父母生的。谁曾见过未经父母生的人来?人能生人,还须经过配偶,如单男、独女是决不会生人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又如食用的白米,是由农夫耕种而来,如遇到干旱,会使庄水稻不生,收成粮食就有困难。但他们每遇吃饭的时候,闭起眼睛来瞎说,硬说这是主赐的。这该破不该破,我们自然知道。邪说破了,正义自然伸展。所以说“破邪宗,伸正义”。经文上又说:

有现量,有比量,究竟依,圣教量。

遍计执,依他性,二者离,圆成证。

  这是作者杨老居士对《成唯识论》提出来的两点要义。第一个四句属于教;第二个四句属于理和证。属于教是文字和语言,而《成唯识论》的本身,无论是颂文、释文,都是属于文字和语言的。但是,《成唯识论》的文字,却不是平凡的文字,它是根据现量、比量、圣教量的三量而来的。

  “现量”,是由无分别智,直接照了诸法的自体,一点儿错误都没有,叫做“现量”。“比量”,比量的定义,是“藉众相而观于义”。说得明白一点,是凭着这一事物而比较,知道彼一事物。例如:隔墙见烟,比知道有火;隔墙见角,比知有牛在,这叫做“比量”。然而,唯识的教理,虽然都是由于历代圣贤的现量、比量而来,论其“究竟”,还是“依”于释尊的“圣教量”。释尊的言教,名为“圣教”。“量”者,量度的意思。

  至于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的三性,那是根据唯识,学理而作的人生观、宇宙观,以及透过这两种观法而得到的结果。

  现在我们先从“依他起自性”讲起。佛学上不是有“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的两句话吗?这里边的“缘”,还包含了一个“因”在内,也就是宇宙万有诸法,皆是仗因托缘,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的定义,是亲能生起为因,疏能助长为缘。如一颗种子是亲因,水、土、日光、空气、肥料、人工为助缘;人是以业识为亲因,父、母、衣、食等等为助缘。而因缘之间,事事物物互相的关系,其极复杂。所以,佛学上有这样的一句肯定语:“凡能生他者,必从他生。”而唯识学上,就为宇宙万有定了一个原则,叫“依他起”自性。这里的“他”,就是因缘。

  什么叫做“遍计执自性”呢?普“遍”的“计”较”执”著,叫“遍计执”。意思是说:万事万物,皆是从因缘而起,无一实法可得,而众生偏偏在这些事物上,分人分我,立界立疆。古人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悲惨世界,由此而成;六道轮回,也由兹而有。说来说去,都是众生的一个“执”在作怪,所以叫“遍计执自性”。

佛学的确是一门很圆通的学问,而一知半解的门外汉,都误会了佛学是出世的。就拿唯识学上三性中的圆成实性来说吧:圆成实性,并不是在遥远的天边,更不是超出三界以外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神秘的东西。

经文上又说:“二者离,圆成证。”只要我们远离了“遍计”和“依他”的两种执著,就可以“证”“圆成”。天亲菩萨说:“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意思是说:如何才能证到“圆成实”呢?你只要“于彼”依他起性上,不要普遍生起执著来,那便是“圆成实”。这里所说的执著,在佛学名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不普遍计著,就要下一番功夫,除去这两种执障,便是“人我空”和“法我空”。两种执障空去了,众生本具的“真如”就全体显露,这在唯识学上叫做二空所显的真如。而真如、圆成实,只是一体而异名。如要勉强作一解释的话,那就是:无法不具,名为“圆”,因为它是诸法的法性。诸法依之而成叫“成”,它的本身不是虚无,所以叫“实”。至于真如呢?“真”者,不虚妄;“如”者,不变异,意义是相通的,所以说一体而异名。至于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的三个自性,怎样讲呢?“自性”者,自体性也。比如,第一,以遍计所执为其自性;第二,以依他起法为其自性;第三,以圆成实为其自性。但是,这都是没有明了诸法无性以前的执著;既明了以后,就可以了达其他一切事物皆以无性为性。所以,第一,名生无自性性;第二,名相无自性性;第三,名胜义无自性性。

此一宗,号慈恩,先谈相,后显真。

因为玄奘法师住大慈恩寺,所以这一宗,号称慈恩宗,相不自相,全从识变,识不自识,全依性起,相识俱空,自然显现真如自性

当时玄奘门下人才济济,如普光、窥基最为著名。在玄奘的弟子中,窥基最为杰出,对发扬光大玄奘之学贡献极大。另有日本僧人,道昭于公元653年入唐,跟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到日本后,以元兴寺为中心,开出日本法相宗,也称南寺传,进行弘传唯识法相思想。

窥基是法相慈恩宗,理论的实际创立者。窥基除积极协助玄奘的译经事业外,又勤于著述,他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他的弟子慧沼,先跟玄奘法师修学,后就学于窥基。他著有《成唯识论了义灯》、《能显中边慧日论》等著作,维护窥基学说,推行法相教义,使法相慈恩宗大显于世。慧沼的弟子智周,传承其学,著有《成唯识论演秘》等著作,此书与窥基《成唯识论枢要》、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称为唯识三疏。智周有弟子玄昉日本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自日本入唐留学,学成之后回到日本,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相学,与南寺传相对,世称北寺传。法相宗在日本一系从未中断,而我们中国中原自智周之后日趋衰微,法相宗前后相传不足百年,即归沉寂。入宋以后,虽然也有很多法师弘扬法相唯识,也出了一些法相唯识学著作,但已无宗派的传承。一直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唯识学再度兴起,其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是南方有欧阳竟无,北方有韩清净,这两家弘扬法相慈恩宗。

法相慈恩宗的传承,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却十分重要,而对明清以后,中国的思想界也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与近代西方哲学抗衡者,惟有法相唯识学说。现在国内的佛学院,都有开设唯识法相这门课程,如对唯识法相有兴趣的同学,对以上几部论著可以请来好好研究,会有所收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