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之二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之二
发布时间:2024-09-0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之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之二(图1)


  法王子是菩萨的通号,凡是发大心的菩萨,荷担如来的家业,都可以称法王子。法王,是指佛,《法华经》中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王是自在义,究竟成佛,对一切法无不了知的,所以,法王如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主席、总统一样,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菩萨如国王的太子,将来成佛,能继承佛家事业,为佛真子,名法王子。《悲华经》中说:弥陀、观音、势至,于久远劫前,三位同生一世,阿弥陀佛是转轮王,观音为长子,大势至是次子,他们多生累劫都在一起,辅助阿弥陀佛弘扬佛法,故称法王子。现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为法王,将来观音成佛,大势至为补处菩萨,观音入灭,大势至示现成佛,继续说法度众生,现在大势至是等觉菩萨,所以称为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是指和其共修的同伴。同伦也是同类,这里有两种意思:一、自行同类,这五十二位菩萨都是修念佛法门的菩萨。二、化他同类,以念佛度众生的方法、和时节因缘的关系,也与大势至菩萨一样。

  五十二菩萨即是指菩萨的五十二个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位,另有一个等级,古来大德认为是十信位前的干慧地。根据楞严经说,干慧地之后,才证初信。但是,念佛圆通章中并未表明五十二位菩萨的特定位次。也有人认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加等觉、妙觉一共是五十二位。五十二个等级的位子是通途的说法,《楞严经》第八卷中说,十回向后至暖、顶、忍、世第一,修行的等级是五十五位,也可以把加行位的暖、顶、忍、世第一,合为一位也说的通。五十二个等级的菩萨,究竟有多少的菩萨在场?我们不清楚。但因为他们同是修念佛法门的,只是功夫有深有浅的差别,他们或证十信,或证十住,或十行、十回向,或证加行位,或证十地,最高等觉妙觉等位。这些菩萨他们即从座起,马上从座位上起来。这些菩萨法王子什么时候从座起呢?是在弥勒菩萨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的识大圆通之后,大势至菩萨即率领同行五十二等级的菩萨,即刻从座位上起来。顶礼佛足,五体投地礼拜佛足。根据印度风俗的习惯,礼佛时,头顶触地,双手翻掌,表示接佛足,就是头面接足礼。我们人类最宝贵的是头顶,双脚踏地最为底下,用人最尊贵的头顶,接托佛足,是表示非常虔诚恭敬。而白佛言,是禀白释迦牟尼佛,说出下面的话来。古代的长辈对下辈讲话时用,下辈对上辈叫,古时候长幼尊卑是分得很清楚,不像我们现在人的随便。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三句,是表示对佛之恭敬,以身、口、意三业清净禀报世尊。下面的经文是大势至菩萨向佛报告,介绍自己修念佛法门,证得三昧的情况。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即是大势至菩萨的自称。大势至菩萨回忆过去久远劫之前。用恒河来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此云天堂来,如天堂流下来的水一样。我们中国有黄河,发源于最高处的唐古拉山,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印度的人认为恒河为福河,经常饮用恒河水,沐浴恒河水,可以消灾获福。一直到现在,印度人还是这种观念。当年世尊常在恒河两岸说法,大家都知道恒河里的沙很细而且很多。所以,佛在讲经时,讲到数量多的时候,常举恒河沙来作比喻。恒河沙劫就是把一沙比喻一劫,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无量劫之前,大势至菩萨说自己发心学佛的经过。梵语劫波,劫波就是时分。表示时间最长的叫劫波,最短的称刹那。劫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如世界形成之后,有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从我们人类的寿命八万四千开始,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少到人的寿命为十岁。又从十岁开始算起,每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是为一减一增;再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为止,为一减,这样的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一小劫,有人照这种算法,要经过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世界形成须一个中劫,形成之后让人类居住的也是一个中劫;然后世界渐渐变坏,到最后消灭不存在了,也需要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为一大劫。也就是世界经过了一次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大势至菩萨自己回忆过去,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劫以前,可能也是在我们的娑婆世界之中修行。大家听过无量寿经,经中说观世音与大势至,都是在此土修行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留学深造的。

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或许那个时候就在我们娑婆世界,有一尊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过去诸佛,同名的有很多,如《阿弥陀经》六方礼赞的西方世界里也有无量光佛,那是同名的一尊佛。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那时候有十二尊如来,相继在一大劫之中出现,如来即佛的不同名称,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出现在世间,第一位名无量光,最后一位名超日月光,中间有十尊佛,大势至菩萨没有把他们的名号列出。但是,古来的大德皆依无量寿经,将弥陀十二个不同的别号,当作十二尊佛的名字,他们也可能是同名吧!无量寿经里,第一名无量光、第二无边光、第三无碍光、第四无对光、第五炎王光、第六清净光、第七欢喜光、第八智慧光、第九不断光、第十难思光、第十一无称光、第十二超日月光。这里十二如来,相继一劫,都是以光明作为表法。第一位无量光佛入灭之后,第二位佛接著出世,这样共有十二位如来,相续不断出现在世界,来教化众生,十二如来的最后一尊佛,名叫超日月光佛。大势至菩萨过去世曾经向他们学习念佛法门。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彼佛是指超日月光佛。恒河沙无量劫前的十一位如来,大势至菩萨或许曾经有亲近过,但这里主要是指第十二位,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

  平常我们说念佛有四种念法: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是一般通途的修行法门。因此,在明代蕅益大师解释《楞严经念佛圆通章》时,把念佛分成三种说明:一、念自佛,二、念他佛,三、双念自他佛。念自佛就是实相念佛,念自己本性佛,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指实相理体,如禅宗参自已的本来面目。《法华经》的求证如来实相,都是属于实相念佛,即是念自佛。念他佛例如念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名号等等,是有念佛,这是有对象的,对象方是教所念,谓念他佛。念自佛,也念他佛,两种并修,是双念自他佛。观想、观像都出自《观经》。本章是著重于持名念佛。

  如据一般修行的情况来说,从初发心的菩萨,一直修到等觉菩萨,没有那一位不修念佛法门的,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初发心亲近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他发菩提心之后,前往南方参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善财童子的第一位善知识,就教他修念佛法门;到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参学圆满,最后普贤菩萨,教他修十大愿,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所以,修菩萨道从始至终都不离念佛法门。初发心不离念佛的原因,如《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娑论》都说:初发心菩萨,犹如小鸟,只能在树枝间走跳,不能致远飞翔,因此,不可离开鸟的妈妈。比喻初发心菩萨,是不能离开佛,要常念佛、亲近佛,道心才能增长。

  大势至菩萨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超日月光佛就教他修念佛三昧。三昧或译为三摩提或三摩地。修行成就定力,心不散乱,如水澄净,与所修的法门,打成一片,叫做三昧。念佛的人,心与佛相应,念念不忘佛,在达到事理圆融的时候,当知自他不二,能所双亡,便是证得念佛三昧。

在四种念佛中,现在依持名念佛来说,我们初学的凡夫,依持名念佛比较容易入门,但是持名也有事念、理念的差别。所谓事念,即以心为能念,佛为我所念,心中只有佛是念,心与佛不相舍离。古德说:事念的修持,要做到内心只有一句佛号和净土的依正庄严。除此之外,不最攀缘其他的杂念。念佛要念念从心起,从口出耳入,字字分明,轮转不息,相续不断,要做到不昏沉,不散乱。假使能达到这种程度,事念就能成功。如进一步要念到心佛一如,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不一不异,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的心当体就是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没有第二念,也就是到达了心佛一如,自他不二的理念境界,如事念和理念都能达到成功,就得念佛三昧。进入了这甚深的正定之中,就能开发微妙的智慧,断烦恼,了生死就没有问题了。念佛的人,起码要有降伏妄念的功夫,贪嗔痴烦恼不起现行,正念分明,深信愿切求生净土,除圣号和切愿之外,更没有其他的妄念,才是事一心的境界,临终往生西方净土就没有障碍了。这只是念佛的初步工夫,若说到彻底的话,要做到理一心念佛,断见思惑烦恼,了生死才是究竟的工夫。我们凡夫处在五浊恶世之中,要做到这些功夫,那里这么容易!如果是声闻最利根的人,必须要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假使能破除见思惑,不往生也能了生死。因此,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就在你只须能伏住惑业,贪瞋痴烦恼的种子不起现行,能正念分明,心不颠倒,就能往生净土。但修行的功夫必须要在平时积累,如平时不积累的话,想要求临终正念分明,愿力现前,无所障碍,是非常困难的!下面是大势至菩萨用比喻来说明念佛法门的重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