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法师:太虚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法缘助力者
2024-11-17
《八大人觉经》略释之九
闻法,必须要很虔诚、聚精会神、心无二用地听讲,才能得到受用。在经中,我们常常念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就是我们要注意听啊!我们要注意听啊!听了以后,还要常常自己好好地去思索、研究,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头,不可忘掉,这是闻法特别要注意的地方。闻法,如果不如法,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受用,而且还会荒废时间。佛经中,有个譬喻来说明闻法的重要,必须要离三种过失。第一是器皿的比喻︰如天空降下的甘露,我们必须要有个器具来承受,这个器具不论是杯子,盆子或桶子,杯子的口一定要向上面,甘露才会降到里面。要是把杯子的口朝下,底向上倒放,甘露就没有办法降到里面。第二是杯子如果不干净,甚至里面有毒素,甘露虽然在里面了,但也是没有受用的价值。第三是杯子虽然向上,里面也很干净,可是杯子已有裂痕、破了,下面有洞,甘露灌进去,也会流出来,也是没有办法受用的。这譬喻我们听讲佛法,第一、讲法的人虽然是讲得天花乱坠,但学法的人在下面,根本不愿意听,或者在下面睡觉,那正如一个杯子倒置,虽然有很多的甘露,但是一滴也没有到入杯子。第二、听法的人对听到的法,如存有成见或偏见,就好像杯子里面不干净有毒素一样。假设得到了甘露,也会变成毒药,不能饮用。第三,学法的人虽然也听了法,但是不注意听讲,把法当成如耳边风,从左边这个耳朵听进去,又从右边耳朵出来,不经过谛听思维,听过之后马上忘得一干二净。正如杯子已经有了裂痕,装再多的甘露也会漏掉,就是你听了很多佛法,在心中还是完全没有印象。上面譬喻,是提醒我们应该抱著什么样的态度来听闻佛法。
佛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众生浑身是病,身体有病,心理也有病。我们的身体,从生下来以后,就有老、病、死的病;心理上最大的病是贪、嗔、痴。佛陀降生人间度众生,以佛法来医治众生身心的各种疾病。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就要把佛当成医生,最了不起的医生来看待。把佛法当作是良药,把出家僧人看成为护士,看护病人一样。因此在听法的时候,我们要观想︰(1)自己是个病人,身心都有病,必须要看医生。(2)我们学佛的人,亲近善知识就像有病找医生一样,把法师看成是最好的医生。(3)把佛法当成药方,法师讲经说法,就好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样的。(4)要服药治疗︰如光有药方,只看药方不去买药,或买了药不服用,病也是不会好的。因此,有了药方,必须遵从医生的吩咐,按时服用,才有治疗的效用。所以经中说︰佛虽宣说极善法,如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身病。佛虽然把道理告诉我们,可是我们没有照著去做,就好像害病的人,虽然一天到晚把药带在身边,但没有去吃药,病哪里会好呢!所以学佛的人,听了佛法,必须依法而修持,才能受用。再说,我们人生,最大的是生死之病,从无始以来就有了,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一、两次药就能治得好的,必须经常服用才能根治。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太多了,只有常常听闻佛法,才能逐渐减少、断除,要是没有恒常心,对修学佛法,就没有多大的效果。
依佛经说,做为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近的善知识,最圆满的应该具备五个条件︰(1)有证德︰对于戒、定、慧三学,都有确实的修证,虽然不是百分百的有成就,也要有几分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善知识要有证悟的功德。(2)有教德︰善知识本人要深入经律论三藏,要广学多闻,能够做大家的模范,教化众生。(3)通达正法︰对佛教的教理和实证的修法能够了解,对于正法与邪法都能够辨别清楚,通达无疑。(4)具有悲愍心︰有教化众生的慈悲心。(5)具足辩才︰具有善巧方便的能力,去教化各类不同根机的人。
作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必须要具备上面所说的五个条件,但是,新学佛的人,对于善知识的要求,不能太高,凡夫毕竟是凡夫,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圆满的,所以,应当以‘观德莫观失’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这位善知识有道德,我向他学习。对于善知识的教诲,吩咐我们的事情,要依教奉行。还有,对善知识要恭敬供养,侍奉师长犹如父母,让他生欢喜心,才能施予教诲,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要能够广学、多闻,如过去不知道的、不了解的,现在也就慢慢地知道、了解,智慧自然而然一天天地增长了。由多闻而增长智慧,佛法称为闻慧。
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所学的,听过以后,自己要静下心来加以思考,如果只学习不进行思维,那学过的东西就会忘掉。闻法也是这样,听了以后,要进一步加以审慎地思考,这样启发的智慧,称为思慧。听了以后,加以思考,然后去实践修行,由修行体会得来的智慧,称为修慧。所以,我们应当从闻、思、修三方面下手,来增长智慧。一个人只要有智慧的觉照,他虽然只是一双肉眼,没有得到天眼通,也是很明亮的,可以洞察世间的一切事理,算是个明眼人,这就叫做智慧。以上所说的‘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是个人修持,是属于自利方面的。
‘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是属于利他方面的。‘成就辩才’,辩才,就是言辞很流利,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就是善于辩论道理,横说、竖说,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让人家心悦诚服。依佛法说,辩才可分为四种,称为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不但看得透澈,而且讲得很清楚,让人家了解,就是法无碍辩才。二、义无碍辩才︰义就是意义、道理,对于佛法所含藏的道理,能够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地讲出来,使大家都会了解,叫法无碍辩才。三、辞无碍辩才︰辞是言辞,就是善于讲话,让人听了如坐春风,感到很舒服,很中听,这就是辞无碍辩才。四、乐说无碍辩才︰乐,本来是指快乐,这里应念为‘要’音,就是喜欢的意思。乐说,是喜欢说。菩萨发了大愿,要救度众生,所以喜欢乐说佛法,而所讲的佛法,是从他自性流露出来的,叫乐说无碍辩才。《维摩经》说︰‘菩萨作不请之友。’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虽然没有请他,他自己来,主动去接近众生,同大家做朋友,这就是乐说无碍辩才了。
‘教化一切’,既然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就有了辩才,接著的目标,就是教化一切了。教是教导,化是感化,一切是指所有的众生,不但是人类,有情、无情都包括在里面。要教导、感化众生,有两种方法︰一是身教,二是言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让大家跟著效法,这是一种无言之教。言教︰就是用言语来教化众生,必须成就四无碍辩,用很好的道理来说明,教化一切众生。总而言之,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身教与言教并行是很重要的。佛门中有一句话:‘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是经中常提到的,要给人方便,要广结善缘,有机会把你所知道的佛法告诉人家,虽不一定要成就辩才,也是可以教化一切的。‘悉以大乐’,乐就是快乐,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无常的,往往快乐过份了,就乐极生悲,说实在的,这种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大乐,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最无上的、最根本的涅槃妙乐,成佛是最大的快乐。所以,悉以大乐,说明教化众生的目的,是使众生由闻法获得了法喜充满,有智慧脱离愚痴生死,得到真正的快乐。悉以大乐,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自己和大家都离苦得乐,这是完成做菩萨自利利他的任务。
大家也都知道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诸佛的共愿,做菩萨更是要以它作为上求下化的愿力,本经第五觉悟的内容,涵盖了四宏誓愿的道理︰广学多闻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发大心一切都要学习。增长智慧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所谓以智慧剑断烦恼丝,智慧像是一把利剑,有了它,可以把烦恼丝斩断。教化一切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不但要度人类,甚至连一切动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悉以大乐,就是发菩提心,大家都能共成佛道,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可以说,多闻与智慧是对治愚痴的,由于我们有愚痴心,就要修学各种法门、来断除一切烦恼。教化众生,目的使大家都能够成佛,是对治生死,假使离开了生死的苦海,大家都证得无上菩提,那就是皆大欢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