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法门文汇_竺摩法师等讲述
2022-07-10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这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是有意义的。-- 对于人生的观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观点,约略可以分成四种:-- 第一种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他们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涂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妇之类;-- 第二种是模棱两可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认识不清,自己没有主见,这样不差,那样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类;-- 第三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见,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学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 第四种是洞达实相的人生,由于修养而彻悟人生的本体,了知人生究竟是甚么一回事,例如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夜观明星,朗然大觉,彻知宇宙原理是缘起无尽,人生真相是业力轮回的顺生与还灭而已。-- 现在再来说明佛教对于人生现象的分析与原理的观察,大约可以分成四项:--- 一、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也知道。普通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短促的见解,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明人生不是长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白发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他为争取时间用功,向道之心才会慰切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就。-- 佛教对人生基本的观察,如小乘佛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三法印是说明世间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争取时间,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以达到“涅槃寂静”的出世的解脱境界。因此佛教体察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短促,它的正义是要人提醒警觉,赶快修善,不把时间虚弃,空过一生,并非因说时间短促,而叫你于此世界不感兴趣,生起消极厌离的短见,走上逃避现实的行径。-- (二)舍离爱取──- 人能理解无我,就会舍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属于现在执著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界。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著有我;后者叫做“境界爱”,就是执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有这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境界爱,是因不了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颠倒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内心不再爱著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界,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解脱。- - (三)竖立正见──- 人生舍离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解脱门,如果不能知空,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解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认识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著,造业受苦。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要的。如果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槃,便是人生解脱最高的境界。- - 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解脱,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究竟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韶华,空过一生,它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甚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