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沙弥律仪
学沙弥律仪就是学出家的生活与修学,并不是说只学几条简单的戒相条文,或者是佛教基础的经典。因为我们从俗人转变成出家人,开始了出家的生活,所以要学出家人的基本生常识和日常规则,培养出家的道心与僧格。比如威仪类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心性上要有正见,发心正确,目的纯正。大家要知道,对沙弥的教育就是培养未来的圣人,是成佛的教育。
按照丛林规矩来讲,这些基本的规矩应该是剃度师父教的,而不是到丛林以后才学。到丛林一般都是什么都会了都懂,就是还没开悟的人住的。其目的就是要依止丛林的方丈学法开悟的,而不是来学规矩的,规矩是在家庙,小庙学的。为什么说丛林不给沙弥挂单,原因就在这里。
沙弥就是年龄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和超过了七十岁的老汉,这两类人便不准受具足戒,只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所以称为沙弥。
沙弥是《耶舍传》中梵文Srmanera的音译,而沙弥尼,则是梵文中代表女性的尾音ni的加译。在中国一向有新旧三种译法:旧译一种,即「沙弥」,南山律祖义译为「息慈」,即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之谓。新译有二,一为玄奘大师所译「室利摩那路迦」,义译为「勤策」,即精进不懈,警避诸恶,或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励之意。二为义净三藏所译「室那末尼」,义译为「求寂」,即求取圆满寂静、究竟涅盘之极果的意思。前二译就「因」为翻,后一译就「果」为重,意义上无太大分别。
此外,由于沙弥(泛指已完成「剃度」仪式者)之受戒有无,及年龄上的差异各各不同,因此,古来于此又有二类三位的说法。所谓二类,是纯就受沙弥戒的有无而分,无论其年龄为何,凡已受沙弥十戒的沙弥,谓之「法同沙弥」,反之未受十戒的,谓之「形同沙弥」(只是「形象」同之谓)。所谓三位,是依年龄而分,但不论其戒之有无,凡七岁以上(方可出家),十三岁以下者,称之为「驱乌沙弥」,谓但能替大众驱乌、守护伽蓝令不恼众,依此片善所生功德以消信施。二为十四岁以上,十九岁以下,称之为「应法沙弥」,指其年龄正是沙弥本制之龄,正可随学沙弥所当学诸法之谓。三为「名字沙弥」,即廿岁以上,七十岁以下(超过七十岁不合出家之条件!)之沙弥,指其本应入比丘位,但由于智识、因缘或资具等条件不足之故,所以仍在沙弥阶段,故称之 。
以上二类三位之名相,虽不甚关主题,但在考虑沙弥教育之施行细节时,此项分类仍有其参考之价值,故仍一并提出。
从沙弥的三个名义上考察:「息慈」重在断除世俗染习,并培养慈心不杀等慈悲心念;「勤策」重在积极修学、勤于劳务与服务大众以培植福报;至于「求寂」,则重在开发道心,趣求上乘,求取圆满解脱之完成。虽然这也不妨视为一切佛法修学之通义,但以此而为「沙弥」之名义,更可看出沙弥之所以为沙弥,其修学及教育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