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4)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4)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说道:“这时,婆罗门女知道她母亲在世之时不信因果,死后必受因果业报而堕落到三恶道中去。为了救度母亲,她就变卖了自己的家园房舍及种种用具,用这些钱买了许多香和花,请进许多供养佛、菩萨及三宝的用具,在已经涅槃了的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寺里,大兴供养。在一座寺庙中,婆罗门女见到一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像被雕塑得惟妙惟肖,威严慈祥、亲切端庄的形象和神态都表现得非常圆满。当时,婆罗门女恭敬瞻仰、礼拜佛像,敬仰之心倍增。婆罗门女心想:佛的名号既然称为大觉,具备了‘一切智’,那么倘若佛依然在世,我来问佛我母死后所去之生地,佛是肯定能知道并会告诉我的。”



(图1)
(图2)
(图3)


所谓“因果”,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能通三世说善恶报应之义。《摩诃止观》卷五云:“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所谓“业”,梵云“羯磨”,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恶性、善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之“宿业”;现在者,谓之“现业”。《俱舍光记》曰:“造作名业。”“业”有多种,如三业,指身、口、意三业,善、恶、无记三业,有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三业等;六业,指感招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业及不定业(微善小恶,受业不定者)。


所谓“恶趣”,“趣”者,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曰“趣为所往”,即众生以种种因缘造业,所感得之报土名为“趣”。“恶趣”者,以行恶业而感恶道之趣,如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也,故亦称“三恶趣”。


所谓“供具”,又名供物,指供佛菩萨等所用之香、花、饮食、幡盖等物也。常言之供具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唐高僧善无畏三藏提出以“迦”(香水)、涂香、花、焚香、饭食、灯明为六供,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


所谓“塔寺”,“塔”,又作“塔婆”、“浮图”等,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藏佛舍利者为舍利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单为表灵场古迹而立者。“法身塔”者,书法身偈而藏之者。“法身偈”者,乃“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寺”者,梵云“尾贺罗”。“寺”原为官司之名,《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乃中国有僧寺之始。”




(图4)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亦由原本的覆钵式塔汉化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等。在我国,佛塔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佛塔乃是专门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佛门特有建筑,受人天供养,为众生行善积德之福田,故而造塔可修无量福德,能获无量福报。佛寺乃佛菩萨形像安置之所、僧众修行之地,故言造寺亦是供养三宝,功德无量。


所谓“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法。佛教所说之智慧有三种:(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阐述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差别,谓善知总相者为一切智,善知差别相者为一切种智;前者为声闻、独觉之智,后者为佛智。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曰:“梵云‘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婆罗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说道:“怀着这种遗憾的心情和沉痛眷恋母亲的悲伤,这位圣女在佛像前,深切地念佛,边念边哭,边哭边念。不知过了多久,婆罗门女忽然听到空中有个声音对她说:‘那位正在哭泣的圣女,不要太过悲伤,我现在就指示你你母亲死后所生之地。’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之后,非常激动,合掌向空中问道:‘是哪一位有德之神,来宽解我的忧虑?我自从失去母亲以后,便日日夜夜回忆、思念她,心中迫切地想知道她死后生往何处,却又无处可以询问。’这时,空中的声音继续响起,告诉婆罗门女:‘我就是你现在正恭敬瞻仰、礼拜的过去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你念母之心数倍浓烈于一般众生,所以才来告诉你。’听到这声音,婆罗门女知道自己的至孝之心为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所感应,故而发声宽解自己的忧虑,为自己指点迷津,心中激动万分,全身扑向地面,恭敬拜佛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意,以致于损伤了自己的手足关节。旁边的亲属、随从见此情景,赶紧过来扶住婆罗门女,侍候、安慰她。婆罗门女过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泪流满面地对空中说:‘希望佛慈悲怜悯,快点告诉我母亲所生之处吧!我现在因长久痛苦思念母亲,已是身心交瘁,将不久于人世。’这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说:‘你等供养仪式完毕以后,早点回到家中端正坐好,一心思虑、忆念我的名号,因缘成熟之时(由定生慧),即可知你母亲所生之处。’婆罗门女即遵佛嘱,于礼佛之后立刻回归家中,端端正正坐好,以浓烈的思母之情,转向恭敬一心念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


(图5)


所谓“神德”,玄妙不测谓之“神”,修善积功谓之“德”。具足万行之善而复玄妙不测者,谓之“神德”。故而,“神德”一词常指修行六度万行之菩萨(也包括无修无证之佛)或断惑证真之罗汉、辟支佛等圣人。


所谓“慈愍”,即慈悲也。慈能与众生乐,悲能济众生苦。“愍”者,怜悯、哀悯,即悲之意,故慈愍即慈悲之意。


所谓“寻礼佛已”,“寻”者,连续相继之意;“寻礼佛已”即“礼完佛之后,马上……”之意。


所谓“端坐”,“端”者,纠正之意。端身,则身三恶杀、盗、淫不作;端口,则口四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犯;端意,则意三恶贪、瞋、痴不起。“端坐”者,则化十恶为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以念佛名号之功德消诸业障及惑障而自度度他也。



(图6)

雁荡山能仁禅寺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