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18)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18)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所谓“思惑”,乃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之业因,是以贪、瞋、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


1.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妙欲,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


2.瞋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瞋恨心,愤恨恼火。


3.痴心。指痴迷无知,事理不明,是非不辨,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


4.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


5.疑心。对于一切人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故而心生烦恼,以致是非纷起而造诸恶业。


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即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


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之规律,这叫做“集谛”。



(图1)
(图2)
(图3)


(三)什么是“灭”?“灭”乃出世之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槃。修“四谛法”者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无苦无乐的有余和无余涅槃乐果,这叫做“灭谛”。所谓“有余涅槃”,即指灭去贪、瞋、痴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故名“有余涅槃”;所谓“无余涅槃”,即指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涅槃”。


(四)什么是“道”?“道”乃出世之因。“道”是道品,即指三十七助道品。所谓“三十七助道品”,即指——


四念处、四正勤(亦称“四正断”。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四如意足(亦称“四神足”。“如意”即自在;“足”即圆满。1.欲如意足;2.精进如意足;3.心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


五根(亦名“五无漏根”。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1.信根。当知是四不坏净,即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戒不坏净;2.精进根。当知是四正断;3.念根。当知是四念处;4.定根。当知是四禅;5.慧根。当知是四圣谛)、


五力(依五根而生起的五种力用,因其皆有破恶成善之功,故名为“五力”。1.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2.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3.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4.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5.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



(图1)
(图5)
(图3)


七菩提分(亦称“七觉支”、“七等觉支”。“觉”,意谓菩提智慧,复有觉了、觉察之义。此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1.择法觉支。谓以智慧拣择法之真伪;2.精进觉支。谓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3.喜觉支。谓心得善法,即生欢喜;4.轻安觉支。亦称除觉支。谓断身心粗重烦恼,使身心轻利安通;5.念觉支。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6.定觉支。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7.行舍觉支。谓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


八圣道支(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意即八种导向苦灭、正觉与涅槃之圣道。1.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2.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3.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4.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5.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如法求三衣、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等供身什物而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未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之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未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6.正精进。“正”即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如忆念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于修道中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所修之法,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到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8.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



(图1)
(图8)
(图3)


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和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大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大般涅槃经》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往期回顾

01
温州佛教书画院招生简章
02
同心向党·百年辉煌
03
了法法师荣膺雁荡山能仁寺中兴第一任方丈
04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序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