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57)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57)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九、念诵地藏菩萨的感应事迹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对普广菩萨说道:“再者,普广,在未来世中,若有男子或女人,长时间缠绵病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或于夜间梦见恶鬼乃至已故的亲人;或于梦中身游险地;或于梦中为恶鬼压身;或于梦中为恶鬼缠缚,与之同游幽冥,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日渐衰弱,进而转为痨病,于睡梦中常常叫苦,却又只得凄惨苟活而心中悲苦。这都是往昔恶业聚集,怨家、债主于幽冥界中辩论对质,其所犯罪业之轻重尚未有定论,应受何等之苦报还悬而未决,故而一时难以命绝,而所得之病又久久不得痊愈。这其中的缘由,以俗世男女之肉眼,又如何能够明辨通晓呢?”


所谓“魇寐”,“魇”者,魇鬼也,常于梦中压人,令人口不能呼,身不能动,惊惶而醒也。《楞严经》卷八云:“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魇寐”,即夜梦不安,于睡梦中或受惊而喊叫,或为恶鬼压身而不能动弹。


所谓“尪瘵”,“尪”者,脊背骨骼弯曲。《吕氏春秋·尽数》云:“苦水所,多尪与伛人。”高诱对此注曰:“尪,突胸仰向,疾也。”释玄应所撰《一切经音义》云:“尪,弱也。《通俗文》云:‘短小曰尪也。’”“瘵”者,病也,多指痨病。《诗·大雅·瞻卬》云:“邦靡有定,士民其瘵(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释曰:天下骚扰,邦国无有安定者,士卒与民皆劳病)。”


本段经文中所言“夜梦恶鬼”等种种令人惊怖、痛苦之事,皆是众生宿世之业力所感,于因缘成熟之时自来之果报。


凡夫谈“鬼”色变,乃平常之事。然而,平常之鬼乃至恶鬼、厉鬼并不可怕。所谓“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心正之人自有善神护佑,恶鬼亦当远离。印光法师云:“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人若做暗昧之事,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


至诚学佛之人,更不须害怕灾祸、恶鬼。灾祸、恶鬼皆是宿世之业力所感,纵使不幸降临己身,亦应欢喜承受,以了结往昔之罪业。《印光法师文钞》云:“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图1)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说道:“遇到这种情况,当有亲友或贵人在诸佛菩萨圣像前,恭敬至诚地高声朗读此经一遍。同时,拿出病人最喜欢的东西,如衣服、宝贝,或是舍出病人的庄园、房舍,在病人面前大声宣布:我某某人,替此病人在佛经、佛像前诚心做此布施,用这些身外之物或塑画佛菩萨形像,或造塔、造寺,或燃灯供佛,或供养寺院、三宝常住。如此这般在病人面前再三陈说,一定要让他清醒地意识到有人在替他做这样的功德。倘若病人已经神志昏迷失去知觉,或者已经命终气绝,那么,在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乃至七天之内,仍然要这样不断地高声念经,高声向病人表白。病人在命终之后,所有过去所犯下的祸殃与重罪,甚至于应堕落无间地狱的深重罪业,都能渐渐消除,以至得到永远的解脱。此后,罪灭福生,此命终之人在将来所受生的人、天善道中,不但得福,且有智慧,常知过去世因缘果报之命运。请人代为布施三宝,尚且能得如此之功德利益,更何况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于生时自己抄写《地藏经》,或教人抄写;自己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或教人塑画。自行教他,更胜他人代行布施,所得之功德利益也更为巨大。”


本段经文主要讲的是以心爱之物供养三宝,乃至自行教他抄写经书、塑画地藏菩萨形像可得的殊胜功德利益。


经中言“高声转读”,意在令诵经之声上彻诸天,下通地府。


病从爱生,爱是烦恼,所以“取病人可爱之物”供养三宝,意在舍弃此爱,断诸烦恼。昔日以资造罪,今日以舍灭罪。《地藏菩萨灵感近闻录》中有则“塑像愈病”的故事可为佐证:顾存信,许圆照(印光法师弟子)学长之外孙也,年甫二龄,患结核症,牵缠三载,病弥笃,诸医为束手。乃从许公劝,将孩最爱玩之饰物,依经意,在病孩前说三次后,变卖得款十元,敬塑地藏菩萨像一尊,每日虔诚顶礼。此后,其病若失。迄今数年,即感冒小病未稍作也。民国十六年三月初二,余访圆照于上海安纳金路顾宅,亲见亲闻。李圆净(著有《佛法导论》、《护生痛言》两书,广为流传。曾朝礼普陀山并参谒印光法师,后归依于印老座下。印老赐其法名“圆净”)记。


自古以来,舍“庄园、舍宅”供养三宝者不在少数,泉州开元寺即是一例。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传说当时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改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供养经”即是供养法,佛亦是以法为师。《大般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造佛菩萨形像”者,功德最为殊胜,皆因造佛菩萨形像,令无量众生见者、闻者、合掌者、赞叹者、供养者、慕恋者,皆种成佛之善根。


“施常住”即布施十方常住,供养十方僧人,布施者可以此布施,种十方僧之福田而灭宿世之罪业。


(图2)


往期回顾

#

 了法法师金刚经讲座全集

#

 六祖坛经讲座全集

#

 释教三字经讲座全集

#

 大乘起信论 第23讲(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