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9)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9)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图1)

三、佛出妙音声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此句经文是总结前文,引启后文。佛放出种种大光明云以后,使众生内心清凉,然后又发出种种“微妙”音声,以法音做佛事。所谓“微妙”,“微”者,幽玄难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难窥也;“妙”者,神机难知,故以不可思议之“妙”,表理相之难测也。“微妙”常以表法体之幽玄绝思。此处形容佛所演种种之音声,具不可思议之神力也。


佛在虚空里说法,所演之音声有十六种:


(一)“檀波罗蜜音”。“檀”是梵语,即“布施”之意;“波罗蜜”亦是梵语,即“到彼岸”之意,故“檀波罗蜜”即“布施到彼岸”之意。“布施”乃是“六度”之一。所谓“六度”,指的是菩萨修行的六种法门。除“布施”外,其它五种修行法门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发出的第二种音声至第六种音声分别与此五种修行法门相应,以下将一一介绍)。此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帮助众生由生死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布施”分三种:即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即为人讲经说法,传授他人正知正见的佛法知识所得功德最大。


(图2)

(图3)
(图4)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正道之初门。菩萨能行此者,获十种利益:1.降伏悭悋。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悋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2.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3.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4.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悋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5.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悋之心矣;6.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7.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8.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9.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10.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布施能得此十种利益,乃得渡至涅槃彼岸之必然修行法门,故云“布施到彼岸”。


(二)“尸波罗蜜音”。“尸”是梵语,即“持戒”之意;“尸波罗蜜”即“持戒到彼岸”之意。“持戒”能使众生自性不染五欲六尘,令身、口、意三业清净,直证无上道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在家居士可受三皈五戒,持三皈五戒,修十善,将来可得人天之果报;刚刚出家的沙弥受沙弥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戒,受二百五十戒是证阿罗汉果之因;菩萨要成佛,要受十重四十八轻戒。


《月灯三昧经》云:“‘持戒’乃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坚守护持,获十种利益:1.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2.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严持净戒,亦如佛之所学也;3.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4.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严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5.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严持净戒,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6.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严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7.慕乐涅槃。谓修菩萨行者,严持净戒,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8.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9.得胜三昧。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10.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修尸波罗蜜有此十种利益,能助众生出生死苦海,至涅槃彼岸,故云“持戒到彼岸”。

(图5)
(图6)
(图7)


(三)“羼提波罗蜜音”。“羼提”是梵语,即“忍辱”之意;“羼提波罗蜜”即“忍辱到彼岸”之意。所谓“忍辱”,即忍受一切有情之骂辱击打,及非有情之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以自性清净无生故,一切恶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证无生法忍也。《法界次第初门》云:“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1.生忍;2.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1)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2)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是为生忍。云何名法忍?法忍有二种:(1)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2)心法。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月灯三昧经》云:“若有菩萨住于慈(爱念)忍(安忍),有十种利益:1.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2.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3.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4.水不能漂。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5.为非人(鬼神)护。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6.身相庄严。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7.闭诸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8.随乐梵天。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9.昼夜常安。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10.不离喜乐。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故《大智度论》“赞叹忍辱”云:“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隐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求佛道、度众生之利器,忍为最妙!”忍辱能得此十种利益,乃得渡至涅槃彼岸之必然修行法门,故云“忍辱到彼岸”。


修习忍辱,可分五个层次,从浅到深依次为: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五种。


(图8)


什么是生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人们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一点招架之功,百般无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然而,这种忍耐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作出的选择,心如刀绞,非常痛苦。


什么是力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不跟它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借助各种方便法门,用最大的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例如逆境加身时,可一心称念佛号,借佛号的力量把瞋恚心压下去。但是修行不到一定层次,不能放松警惕,否则瞋心可能东山再起。


什么是缘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我们应用智慧来观照,即运用十二因缘观照:我为什么无故挨打受骂?其中定有种种原因,必是前生恶缘成熟。如是作受报想、作还债想,即能于逆境中不生瞋恨心,而心甘情愿去面对。


什么是观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菩萨行者以空观智慧来观察四大体空,了知身心无我可得,既然连“我”也没有,哪里还有什么我被打挨骂的逆境呢?亦即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逆境二者皆空,如此观照,瞋恨心自然不生。


什么是慈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菩萨行者不但不生瞋恚心,反而生大慈悲心,对加害者哀怜愍念,认为这人愚痴可怜,将来必受果报。我应该用佛法方便教化他,让他觉醒,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据《金刚经》记载:佛陀过去世曾为“忍辱仙人”,歌利王因瞋恨佛陀而残害佛陀的身体。他割掉佛陀的耳朵、鼻子,斩断佛陀的手脚,乃至节节支解佛陀的身体。当时,佛陀修忍辱行已达甚深境界,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不生瞋恨心。


现实世界中,众生多是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受一时之辱则心生瞋恨而思报复;于寒、热、风、雨、饥、渴等逆境中不能忍辱而造种种恶业;于打坐参禅时不能忍腰酸腿麻而障碍修行……此皆不修忍辱行故。


菩萨行者修行,一定要过三关:第一关是难行能行。别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我要克服;第二关是难舍能舍。生命、财产、眷属、地位、名誉是一般人所追逐的和不愿意放弃的,菩萨行者能完全舍掉;第三关是难忍能忍。别人无法忍受的恶缘逆境,全能忍受。



(图9)


(四)“毗离耶波罗蜜音”。“毗离耶”是梵语,即“精进”之意;“毗离耶波罗蜜”即“精进到彼岸”之意。所谓“精进”,精励身心行道也。以清净自性无间断故,故能不息也。“精”者,心专一;“进”者,不退转,即心无旁骛勤行善法,不自放逸地依佛陀之教化而修行。又无妄名“精”,悟理名“进”,唯精进方可克期取证也。《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云:“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普贤行愿品》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名精进也。”


“毗离耶波罗蜜”对于求自度的菩萨来说,就是不懈怠,不放下行持。如《方广大庄严经》云:“毗离耶波罗蜜是法门,成就引发一切善法。教化众生除懒惰故。”而对于志愿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菩萨而言,则是光明普照十方,自度及度一切众生,得无量寿。


精进有二种:1.身精进;2.心精进。《法界次第初门》云:“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复次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月灯三昧经》云:“菩萨精进有十种利益:1.他不折伏。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2.得佛所摄。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3.为非人护。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4.闻法不忘。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5.未闻能闻。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6.增长辩才。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7.得三昧性。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8.少病少恼。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9.得食能消。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10.如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无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修毗离耶波罗蜜有此十种利益,能助众生出生死苦海,至涅槃彼岸,故云“精进到彼岸”。



(图10)

(五)“禅波罗蜜音”。“禅”是梵语,全称“禅那”,即“禅定”之意;“禅波罗蜜”即“禅定到彼岸”之意,又称“禅度”或“定度”,谓“禅定”可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乃渡生死海,到涅槃岸之行法也。


什么叫做“禅”?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就是说对身外的一切善恶境界,内心不乱,不起分别,这就叫做“禅”。梵语“禅那”,又译为“静虑”。所谓“静虑”,“静”者,寂也;“虑”者,照也,即“极静中思虑”,意谓心无杂念,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佛教义理,如实了别一切境界。又云,“静”即是“止”,所谓“湛湛寂寂,一念不生”;“虑”即是“观”,所谓“历历明明,万象森然”。“静”即是“定”;“虑”即是“慧”。修此“止观”,即是“静”、“虑”一如,“定”、“慧”均等。故“止观”又常被作为“禅那”的别称。“禅那”又称“思惟修”,意谓思惟所对之境,灭除颠倒妄想,专修一切善法。“禅那”又称“弃恶”,即止恶修善,将心止于一个善的境界上,使它不杂乱、不昏沉。


《月灯三昧经》云:“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1.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2.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隐;3.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4.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5.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6.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7.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之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8.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9.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10.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行菩萨道者习诸禅定,可获如上十种利益,故云“禅定到彼岸”。


依佛教教义,“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大类。“世间禅”包括“四禅八定”,“出世间禅”有“如来禅”和“祖师禅”。



(图11)


(六)“般若波罗蜜音”。“般若”乃是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或称“根本智”,可译作“净慧”或“妙慧”,即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无知,无知而知,离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者,了达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余皆不能也。“般若波罗蜜”意即“智慧到彼岸”。


《月灯三昧经》云:“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1.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2.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3.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4.行于精进而离身心。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5.修禅而无所住。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6.魔不能扰。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7.于他言论其心不动。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8.达生死海底。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9.起增上悲。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10.不乐二乘道。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修菩萨行者修行般若可获如上十种利益,故云“智慧到彼岸”。


以上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乃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众生修此六度法门,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无相、无愿、无为、无生、无灭,轨范具足,善根圆满,定能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正觉。



(图12)


(七)“慈悲音”。慈悲乃佛道之根本,有慈悲心之人,方能发心普度众生,自觉觉他而至觉行圆满,得证佛果。诸佛菩萨之慈悲即是我们常言的“大慈大悲”。所谓“大慈”,又称“无缘大慈”,指诸佛菩萨慈爱众生,观众生迷而不觉,沉沦受苦,而生绝对、平等的与乐之心,不论有缘与否,均予平等救度;所谓“大悲”,又称“同体大悲”,指诸佛菩萨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众生之苦诸佛菩萨皆感同身受,故生绝对、平等的拔苦救难之心,发愿渡众生出生死苦海。诸佛菩萨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慈中之最尊者;又其悲心广大无尽,乃悲中之最胜者,故称“大慈大悲”。佛之“慈悲”不可思议,故此“慈悲音”能助众生离苦得乐,亦不可思议。


(八)“喜舍音”。“慈、悲、喜、舍”,在佛教中称为“四无量心”。所谓“无量”,指的是没有边际,没有人我的分别与执著。“四无量心”,即是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喜”是欢喜、随喜,非是单纯地观自身离苦得乐而欢喜,而是观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而欢喜,要无人我的分别与执著。世人通常只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荣华富贵、子孙满堂、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而生欢喜心,很少有见陌生人得诸如此类之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甚至还有一些人,存有幸灾乐祸的嫉妒心理,见人快乐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却暗暗欢喜。修“喜无量心”者,无人我的分别与执著,纵然是宿世仇敌离苦得乐,他们亦是无量欢喜。


“舍”之实义,乃《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之义也。通俗来讲,“舍”就是舍掉分别、执著的观念,心无爱憎,冤亲平等,一切都放得下,一切都不执著。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之分别,故应舍弃。无论做何善事,都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舍弃。如此,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执著,正所谓“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大舍”是诸佛菩萨“一切皆舍”、不执著的精神与气度。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一得万报”,一个真正能舍之人,才是真正能得之人。 


佛发此“喜舍音”,众生中得听闻者,能明“喜”、“舍”之真义,能无人我之分别与执著,而生“喜”、“舍”之无量心。



(图13)

(九)“解脱音”。“解脱”,梵曰“木底木叉”。所谓“解”,即是指解除妄想、烦恼业障的束缚;所谓“脱”,即是指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而得无碍自在,故《成唯识论述记》云:“‘解’谓离缚;‘脱’谓自在。”《顿悟入道要门》云:“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传心法要》云:“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众生自性本来清净,无有系缚之相,故而佛发此圆满清静“解脱音”,听闻者若能了知其意,即能生欢喜心而趣向佛道,寻求出离生死苦海之妙法。


(十)“无漏音”。“漏”是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痴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头漏泄流注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亦叫做“漏”。“无漏”即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则业尽情空,进而了脱生死,不再漏落到三界六道之中。故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漏法;离烦恼之法即名无漏法,戒、定、慧及涅槃等皆为无漏之法。佛以自性清净,远离烦恼,故能出此无漏之音也。


(十一)“智慧音”。此中所言之“智慧”,乃知世间法,了三乘法,如三界六道中之明灯,能破众生烦恼之暗,令众生脱三界之苦,得大乘法乐之智慧。


(十二)“大智慧音”。此中所言之“大智慧”,乃知出世间法,了一乘大法,既能破根本无明之暗,更能证究竟佛果之大圆镜智。


(十三)“师子吼音”。狮子(经文均作“师子”,“狮”乃后起字,下同)乃兽中之王,一吼则百兽惊伏。譬喻佛说三乘之法如狮子吼,外道尽皆摄伏,故名。又,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谓之“狮子吼”。


(十四)“大师子吼音”。“大”表殊胜义,喻时空之无限。譬喻佛说一乘大法如大狮子吼,众魔退避,邪见消弭,声闻、缘觉、菩萨听闻尽皆喜乐,能令众生究竟证得佛果。


(十五)“云雷音”。“云”者,普覆之义;“雷”者,普震之义。形容佛说法如云普复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众生喜悦,令外道摄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十六)“大云雷音”。此云雷之音普覆一切法界,华严、华藏世界无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机之贤圣亦皆受益而得证佛果。


(图14)
(图15)



雁荡山能仁禅寺

(图16)
(图17)
(图18)
微信号:nrs0577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