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7)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7)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图1)

 

阿难请教佛陀第四个问题:“佛灭度后,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佛言:“当以‘如是我闻’为经首语。”“如是”者,意即“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者,意即“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强,一经于耳,永不忘失,故被尊为“多闻第一”。佛陀35岁成道时,阿难刚出世。20多岁时,阿难出家为僧,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在侍奉佛陀的岁月里,他深受佛陀的教诲,跟随佛陀到各地弘法。以此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故佛陀于即将进入涅槃之际,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应安何语”时,佛陀以“如是我闻”作为回答,阿难当即铭记于心。


佛灭度后第二年夏天,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罗汉结集佛所说的经典。阿难尊者以其对佛陀的说法能记忆不忘,为众人所推崇,故推选他为上座来诵出经典,进行结集。


(图2)

当时,阿难尊者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法相庄严,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佛陀的堂弟,故也具备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他升上法座的时候,那些参与结集经藏的阿罗汉连续产生了三个疑问:是佛又回来结集这些经典了吗?抑或是他方世界的佛来这儿结集这些经典?又或者是阿难尊者现在已经成佛了,来这儿结集经典?等到阿难尊者说出“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些阿罗汉当下就没有了怀疑。他们知道,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听佛所说。故现今存世的佛门经典中,凡开卷语为“如是我闻”者,即说明这部经典乃是佛陀所说、阿难尊者亲闻的。

以上讲的“如是我闻”,就是讲信成就与闻成就。现在我们讲第三种成就——时间成就——“一时”。“一时”就是“在那个时间”,亦即“释迦牟尼佛讲经机缘成熟的那个时候”。佛说这部《地藏经》,为什么不明白地说个具体的时间呢?因为印度的历法不同于中国,当时的印度人不重视历史,他们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对时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所以阿难在结集经典的时候用“一时”,只是比较模糊地交代了当时佛陀说法的时间。总而言之,“一时”就是“佛说这部《地藏经》的因缘成熟之时”,是佛说这部《地藏经》的时间成就。

第四种成就——说法主的成就——“佛”。“佛”,梵云“佛陀耶”。因中国人喜欢简称,故简略了“陀耶”二字,单称“佛”。“佛陀耶”翻译成汉文叫做“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乃一切智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名觉悟,乃一切种智也。“觉”复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只有同时具足这三种觉悟,才能称为“佛”。所谓“自觉”,不同于我们凡夫的不觉,愚痴颠倒,执妄为真;亦不同于外道的“邪知邪觉”。佛自己能够觉悟,能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不被世间万象所迷,所以叫“自觉”;所谓“觉他”,佛自觉以后,还要去觉悟他人,使他人也能够觉悟。“觉他”不同于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虽然能够自觉,但没有力量去觉悟他人。佛有力量去觉悟他人,所以叫“觉他”;所谓“觉行圆满”,即是自觉、觉他全部已达究竟圆满。“觉行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虽然亦能自觉、觉他,但觉悟与修行还没有究竟圆满。

那么,我们有没有觉性呢?我们亦有觉性。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凡圣之别只在“迷”、“悟”二字,迷失了自性即为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第五种成就——处所的成就——“忉利天”。“忉利天”,欲界第二重天,为佛母摩耶夫人的住所,亦是佛此次宣讲《地藏经》的地方。

第六种成就——众成就——佛母以及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菩萨、天龙鬼神。释迦牟尼佛此次“为母说法”,听众并不是只有他母亲一人。据经文所说,“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可见此次法会的听众无可计数。这就是“众成就”。  


(图3)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就是“这个时候”。“十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合称“十方”。以我们的世界为中心,十方虚空各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同时存在,故说“十方无量世界”。每一个世界各有一佛、众多菩萨,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有十方无量世界,即有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可见当时来到法会的诸佛菩萨如恒河沙数,不可计量。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是姓,“牟尼”是名;“释迦牟尼”是别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叫“佛”,但是每一尊佛都有他特别的名字,这叫别名。“释迦”华言“能仁”,“牟尼”华言“寂默”,“释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默”之义。“能仁”者,谓能以仁德、慈悲普济一切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意即能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快乐;“寂默”者,谓不著身、语相。“寂”谓不著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谓不著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又称“万德洪名”。

众生之心,佛因“能仁”而悉见,又因“寂默”而悉知。因此,众生之所作所为佛皆了知无碍。我们修道亦如是,有一分的真心,就有一分的感应;有十分的真心,就有十分的感应。要是你有百千万亿分的真心,那释迦牟尼佛在寂然不动本觉的位置上,也就能感而遂通,来帮助你,令你早成道业。



(图4)

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佛经上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指五种不清净: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娑婆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恶事盛行,故称“恶世”。

何谓见浊?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众生知见不正,邪见日增,不信因果,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何谓烦恼浊?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使心不清净,是为烦恼浊。

何谓众生浊?胎、卵、湿、化四类众生皆是由众缘和合而生之有情,故众生浊又称有情浊。末法时代,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持禁戒,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信因果,不畏恶业果报,造取舍、憎爱等业,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何谓命浊?命浊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因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是为命浊。

何谓劫浊?前四浊炽盛,以致人心越来越险恶,道德越来越浇薄,人寿每百年减一岁,最终三灾(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竟起,众苦充满,众生皆受其害,是为劫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以五浊覆障故,难见实相之理,故为障道因缘也。

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成佛之所;东方净琉璃世界为药师佛证道之处,此二世界皆是无比清净光明,没有苦只有乐的庄严世界。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则是释迦牟尼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地。释迦牟尼佛选择在此等五浊恶世中成佛,教化此世界之刚强众生殊为不易,故十方诸佛菩萨亦是十分赞叹。

据佛经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不解问佛:“为何诸佛国土皆清净无比,唯独佛陀您所教化之国土污浊肮脏、恶事盛行呢?”释迦牟尼佛即以脚趾一按,霎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佛言:“此方我之世界,汝等所见浊秽不堪之国度,皆为众生业力所现。”佛陀是为了救度此界众生,才示现娑婆世界的。

娑婆世界五浊横流,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佛于此中弘扬佛法,教化众生,非“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不可达成。此等“大智慧”、“大神通”不可思议,非世俗凡夫所能理解与想象。

经文中所言“不可思议”者,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云:“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测;以事神故希奇,非浅识之所量。故知“不思可议”者,非情识之所可窥测者也。



(图5)

所谓“神通”者,乃凝心修定所得玄奥莫测、通用无碍、变化自在之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复次,闻诸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复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复次,于过未际悉皆忆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复次,了知根性差别之相,是名神通;了胜义空,是名智慧。复次,能知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复次,力能超彼释、梵、四王,是名神通;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是名智慧。”

就智慧而言,佛所具之“智慧”乃自觉觉他之大智慧;就神通而言,佛所具之“神通”有六种:

(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佛具“神足通”,故虽远百千万亿里,一念即至。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佛具“天眼通”,故能无所不见。众生行善作恶,皆为佛眼所观。

(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佛具“天耳通”, 故能无所不闻。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佛具“他心通”,故众生起心动念,佛莫不能知。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佛具“宿命通”,故能知己身和众生之过去、未来,能知众生所造恶业、所积福德之果报。

(六)漏尽通。“漏”即烦恼。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证阿罗汉果,即得漏尽神通之力。《大智度论》云:“漏尽通可分漏习俱尽及漏尽而习未尽两种。前者指佛,后者指菩萨之所证。”六道众生如天、人、鬼、神等,因世间禅定或者前世修行今生得具,或多或少有前五种神通,然而能力亦有浅深小大之别;天魔也具有五种神通,得以变现种种奇境。然而,漏尽通唯有依经教原理破除烦恼者方能证得。故成就此漏尽神通,乃修佛之人欲达之境界。


(图6)

现今,有些修道之人对神通非常向往,想方设法修习神通。然而,神通看似能带给我们方便,但佛陀却不鼓励弟子追求神通,因神通非究竟解脱之道、神通敌不过业力。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但当释迦族遭受灭族之难时,虽以神通将钵救人,然救出之后,活人都成了血水;又目连尊者常以神通救人、度人,但他自己到最后,竟又被执杖外道围打而死。复有仙道比丘本为国王,后出家归依佛陀。后其于返国途中,其子误以为他将收回王位而派人将他杀死。被杀之前,仙道比丘已证阿罗汉果。他虽不怕死,但不忍儿子造下杀父与杀阿罗汉双重逆罪,故想以神通力乘空而去。结果,因心有所求,竟迷乱得连神通的“神”字也想不起来,终难逃一死。故有偈云:“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以上故事皆神通不敌业力之明证。

因此,修道之人当知神通不可执,若是过分追求神通,我执、无明随之而来,从而容易误入魔道。神通必须要有禅定,依于慈悲,住于净戒,拥有般若智慧之人拥有,才不会障碍自己、伤害他人。佛法是要用道德来感化他人,用慈悲来救护众生,而不是以神通来迷惑大众。故修道者一旦有了神通,更要严持净戒,做有益于大众之事,而不是依仗神通胡作非为。

佛显神通,皆是为了调伏(所谓“调伏”,“调”者,调和、调理、调顺,柔者以法调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刚者以势降伏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调理恶魔使之降伏也。《金刚经》中“云何应住”是“调”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开显本心是“调”之正意,唯开显本心,方能舍两边、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调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归正道。“伏”者,正合“戒”意;“调”者,正合“定”意。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适“调”。其心调伏,其慧自开也)众生,让众生心生虔诚赞叹,从而听佛说法教化。众生依佛教化,然后能“知苦乐法”(知世间苦,乐学出世间之法也),知“人生即苦,一切皆苦”,知“乐”亦是坏苦,进而求了脱生死之法,求成就无上正觉之道。

此次法会上,来听法的十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已,皆“各遣侍者,问讯(手合掌而口问安也)世尊(梵云“路迦那他”、“婆伽婆”或“婆伽梵”,华译“世尊”,乃佛陀十尊号之一,以佛具万德,为世所尊重也)”:“众生易度否?少病少恼否?不令世尊生疲倦耶?”为什么他们都来听佛说法?皆因他们于百千万亿劫前在因地中,都曾受地藏菩萨教化,然后潜心修行,方证今日之果。以此因缘,故皆来听法。

(图7)


雁荡山能仁禅寺

(图8)
(图9)
(图10)
微信号:nrs0577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