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5)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5)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五、讲解经文

 

《地藏经》总共有十三品,这十三品也叫十三章。第一品叫《忉利天宫神通品》。这一品主要讲: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为报母恩,就升到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此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皆来随喜参加这个法会。法会中,佛放种种光明、发种种音声,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之功德,并通过与文殊菩萨的对话,为参与法会的众生讲说地藏菩萨发愿救度众生的宿世往因。


此品名《忉利天宫神通品》,那么,“忉利天”在哪里呢?


“忉利天”是梵语,华言“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根据佛教经典中关于世界的解释,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忉利天就在须弥山巅。这个天是一片平原,中央是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东南西北四方各有八个天国,加上中间的帝释天,合称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道教称之为玉皇大帝,而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则称之为上帝。我们常云“六道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的“六道”指的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和天道。据佛教经典记载,天道又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三界”,其中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故天道共二十八重天。“忉利天”属欲界第二重天(其它二十七天将在后文中介绍)。


须弥山山腰有山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峰,四峰之巅各有一天,合称四天王天,亦称四大王众天或夜叉天。四天王天是天道二十八重天的第一重天,亦是欲界第一重天。佛教寺庙中天王殿两边塑造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国土)、西方广目天王(能以清净法眼观察、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北方多闻天王(右手不停转动慧伞,源源不断地为众生散布资粮;左手持吐宝鼠,无尽宝物自鼠嘴中吐出,广利群生),又称护世四天王,即为四天王天之主。


须弥山下四周环海,海的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洲,分别为: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亦称南阎浮提)、北俱芦洲。此四洲与四天王天相应,四大天王各护一洲。我们的世界位于须弥山南面,即属南赡部洲,为增长天王所护。


(图1)


说到释迦牟尼佛于忉利天宫讲《地藏经》,顺便和大家讲一个优填王造佛像的故事:


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佛陀后的第七天便与世长辞,死后往生忉利天。佛陀成道后的第七年,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遂应第三十三天天主释提桓因邀请,于僧团结夏安居之时,悄悄上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


佛陀此举,一者,是为了报答亲恩;二者,是因为当时有少数弟子不乐闻佛法,由于佛陀常在身边,这些弟子反而不以闻法为稀有难得;三者,是僧团中纷争不断,佛陀心想暂时离开一下,或许能使喜好争执的比丘幡然悔悟。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又担心众弟子因心怀敬仰而多加阻拦,故临行时没有带弟子和侍者,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过了一段时间后,舍卫国波斯匿王和憍赏弥国优填王因为见不到佛陀而心生思念,就到佛陀弟子阿难尊者住处询问世尊去处,阿难不知。优填王自从受王后感化而归依佛陀以后,就对佛陀生起无比的恭敬、信仰之心,如今不见佛陀,竟因思念殷切而生起病来。


后来,大臣们经过商议,便请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运用神通,带着雕刻师上到忉利天亲睹佛陀圣容,再回到娑婆世界,以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一尊佛像。佛像如真人,高五尺。


佛像雕刻完成后,优填王便将其置于宫中供养,天天行礼,思惟佛陀的教诲。


佛陀在忉利天宫说法,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佛陀回到人间。


优填王听说佛陀从天宫回来,便运载此旃檀佛像去迎接。远远看见佛陀双足踩在大莲花上,全身金光闪耀从空中降落,佛像就如同活了一样,下跪礼拜佛陀。此时,佛陀面带微笑对佛像说:“你将来要做弘扬佛法的大事。我灭度之后,我的所有弟子都附属于你。如果有众生造立佛像,做各种供养,这些人来世必定得到念佛清静三昧的福德。”


这就是人间最早供奉佛像的起源。从那个时候开始,印度也好,中国也罢,民间雕刻、供养佛像渐渐兴盛,以至于此后每个佛教寺庙都有佛像供奉。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说法时优填王所做的功德。


我们之所以供养佛像,向佛像行礼,一是因为我们心念佛陀、崇敬佛陀、感恩佛陀;二是因为我们能够以此种方式警醒自身当见贤思齐,以佛为师,依教奉行。当我们供养佛像之时,应当省思佛陀的教化,于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那才是供养佛像的真正意义。


(图2)

 

第一章  忉利天宫神通品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章——《忉利天宫神通品》。这一品,主要讲三方面内容:


第一,本品首先交代了释迦牟尼佛宣讲《地藏经》的时间、地点、缘起、对象。释迦牟尼佛于忉利天宫宣讲《地藏经》,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皆来听法,赞叹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中普度众生之无量功德。如来含笑,放大光明,出微妙音。这些来到此次法会听法的众生,于久远劫以来都曾受过地藏菩萨的教化,都与地藏菩萨有着历劫的因缘。


第二,佛陀为号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讲说了地藏菩萨发愿救度众生的宿世往因。首先,介绍地藏菩萨过去世于因地修行时的第一个故事:地藏菩萨曾于过去世投身作为大长者子,得遇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见如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心生欢喜,从而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誓大愿。


第三,佛陀为文殊菩萨讲说地藏菩萨过去世于因地修行时的第二个故事:在过去百千万亿劫以前,地藏菩萨曾投身作为婆罗门女。其母因执著邪见、轻慢三宝,死后堕入地狱。婆罗门女为救母解脱地狱之苦,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救得其母之后,她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面前发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所谓“品”,品类之义,聚类同者为一段;又有品别之义,彼此章段,义理差别,故名。佛经当中,一品表示一个段落,与“章”同义。

以下开始具体讲解这一品的经文:

 

一、说法具备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在佛教传统的说法里,叫做六种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我”指的是阿难尊者。“如是我闻”意即“如是《地藏经》是我阿难亲耳听到的,这样的《地藏经》是可信的”。“一时”就是时间成就,意即“是在那个时间说这部《地藏经》的”。“佛”是说法主的成就。“忉利天”是处所的成就。“为母说法”是众的成就,这个“众”包括十方世界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鬼神。


一般而言,一个法会欲得圆满,此六种成就必须完全具备,缺一不可。以我们现在讲经为例,有道场,如果没有人来说法,那么大家就没有办法听经了;如果有说法的人,而没有听众,那也不行。佛陀宣说《地藏经》时,此六种成就皆已具备,故而此次忉利天宫说法能尽得圆满。


(图3)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每部经典只要是佛说的,开头都是这四个字。为什么在经典的前面都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呢?这里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此一期间,应得度之众生皆已度尽,故佛陀静坐于娑罗双树间将要进入涅槃。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侍奉佛陀多年,得知佛陀即将涅槃,心里非常难受,哭声不止。当时,有一阿那律尊者,号称天眼第一。因为他没有肉眼,仅有天眼,所以头脑也特别冷静,就告诉阿难尊者,应以四事请问于佛:


(一)佛住世时,众弟子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众弟子依何而住?


(二)佛住世时,众弟子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众弟子以谁为师?


(三)佛住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能调伏,佛灭度后,应该如何调伏?


(四)佛灭度后,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亦即:一切经典应如何开始?)


阿难尊者听从阿那律尊者的劝告,赶紧止住哭泣,向佛陀顶礼,以此四问求教于佛。


阿难请教佛陀第一个问题:“佛住世时,众弟子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众弟子依何而住?”佛言:“当依四念处而住。”何谓“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身体乃四大所成,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灭之法,常流不净故。


(二)“受念处”:即观受是苦。受是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受乃心缘境,因而领纳知觉。此缘起之法亦空无自性,不可得故。


(三)“心念处”:即观心无常。三心不可得,生灭不已,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应体证心之无生法忍。


(四)法念处:即观法无我。诸法本空性,见空即见道。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悟而不迷,圣而不凡。


佛云众生有四种颠倒,即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因有此四颠倒,故众生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故《大般涅槃经》云:“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又因众生有此四颠倒,故佛告阿难“当依四念处而住”,即要求弟子“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破众生之四种颠倒。

 

(图4)


雁荡山能仁禅寺

(图5)
(图6)
(图7)
微信号:nrs0577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