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4)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4)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菩萨”是梵语,全称是“菩提萨埵”,翻译成汉文叫“觉有情”。中国人用语喜欢简单,所以就简称“菩萨”。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皆为菩萨。而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通常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我们如果发心受了菩萨戒,也算是菩萨,但只是初发心的菩萨。菩萨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


什么叫“本愿”?“本”是根本,“愿”是愿望,自己本心所发的大愿就叫做“本愿”。地藏菩萨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理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愿为地藏菩萨于无量生死之前,本心所发之愿,故称“本愿”。此本愿乃地藏菩萨成就佛道之基也。一切佛菩萨于因地时皆发愿,皆称本愿。以愿不同故,成就不同,名号亦异。

(图1)


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叫“经”。“经”是什么意思?“经”的梵语叫“修多罗”,华言“契经”,即契理契机之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因此,契理可证佛道,契机可度众生。


“经”的含义甚多,大致可分为涌泉义、绳墨义,以及贯、摄、常、法等义。以下作些简略说明:


1.涌泉义。何谓“涌泉”?即指泉水从下往上源源不断冒出,无有竭尽。此说经的含义无穷无尽,犹若涌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若能虔诚地去读诵经典,即能从经典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智慧。


2.绳墨义。何谓“绳墨”?即匠师所用墨斗中装着的墨线,用来楷定木材的曲直。绳墨能楷定木材的曲直,此若佛经,能分明是非,指示邪正。学佛之人为人处世,当以经典为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内心清净,业障不生。


3.“贯”义。此义又称结鬘义。何谓“贯”?“贯”即贯穿。花朵本来是散的,如用线将它们贯穿起来,结成花鬘,就非常庄严。泰国和缅甸至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身上挂花鬘,用来庄严色身。经典也是一样,它能贯穿诸法,使佛所说的法不分散。同时,经典能够庄严我们的内心世界。经典能导人向善,让我们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义,从此止恶扬善,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庄严。


4.“摄”义。何谓“摄”?“摄”即“摄受”,即指经义无尽,能摄受人心,令闻阅经典者心生欢喜,欲罢不能。佛经的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每一部经典都能让我们百读不厌,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佛讲经说法时,摄受了一批当机众(指宿缘纯熟,一闻教法,即可得度者),这批当机众听了佛所说之法,开悟得道,每一位开悟者都叫做机。经即是摄持所化之机,好像磁铁将他们吸引过来,让他们开悟。


5.“常”义。何谓“常”?“常”即恒常不变,三世不易。《维摩经注》云:“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佛所说之法是贯穿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而不变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使佛所说之法失去真理。如这部《地藏经》,从翻译成汉文到现在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所蕴含的法义是恒常不变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6.“法”义。何谓“法”?“法”即方法、法则,是一切众生欲成佛道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具有规范之义。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皆属“法”的内容。佛所说的经典本身是表法的,三世同遵,十法界同遵。所以说,经典就是法,我们依经典而行,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就叫守法。经又称“法本”,就是说经典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源流、佛法的基础,一切佛法都是从经典中来。


以上大致介绍了经的含义,以下介绍经的“通名”与“别名”。

(图2)


就佛门经典的名称而言,它有通别之分。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叫做“经”,“经”是所有经典的通有名称,即是“通名”。此外,“经”还有它的“别名”。我们平常所见的经典都各有名称,如我们现在讲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这部经的别名;如佛对须菩提尊者所说的那部经,别名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地藏经》,当知此部经典的由来。此部经典是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时所讲。释迦如来此次说法,主要是向众生介绍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以及他的种种事迹,所以这部经就叫《地藏菩萨本愿经》。


释迦牟尼佛于忉利天宫讲《地藏经》时,十方诸佛菩萨皆来听法。文殊菩萨在一切大菩萨中智慧第一,当时亦在其中。佛问文殊菩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文殊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菩萨:“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以诸佛菩萨之神力,尚不能知来忉利天听法者之数量,而这些听法者只是地藏菩萨欲救度的六道众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由此可见,地藏菩萨的愿力有多大。故而,连佛都赞叹地藏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众生无明,尚不能断贪、瞋、痴三毒,出离生死苦海,又怎能了知地藏菩萨的境界呢?


实际上,地藏菩萨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只是因为我们有业障,无法感应到而已。《地藏经》在《见闻利益品》中介绍了听经的无边利益以及称念地藏菩萨名号的无量功德。今天,我们学习《地藏经》,以后可以多诵此经,多念地藏菩萨名号。你天天虔诚称念地藏菩萨名号,地藏菩萨就在你心中,你也在地藏菩萨心中,你就会和地藏菩萨相感应。

(图3)
(图4)

(二)显体:

所谓“显体”,即是讲《地藏经》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它的体性。《地藏经》属大乘经典,以实相为体。什么叫“实相”?即真如实相。真如与实相,同体异名,约于假谛之妙有而曰“实相”,约于空谛之一如而云“真如”。真如实相人人本具,其本来面目即是真空生妙有,妙有生真如。所谓“真空”,即是非空之空;所谓“妙有”,即是非有之有。此经教我们心存孝道,践行孝道,即是实相。


(三)明宗:

所谓“明宗”,即是说明《地藏经》的宗旨是什么。《地藏经》以实相为体,既然有体,就有它的宗旨。此经以因果为宗,主要是宣说因果报应之事,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


(四)论用:

所谓“论用”,即是说明《地藏经》的作用是什么。有了宗旨之后,就有其用。我们听了《地藏经》,就能明白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道理。既信因果,自然畏种恶因,乐行众善,自觉觉他,这就是这部经的作用。


(五)判教相:

所谓“判教相”,即是判断《地藏经》属于哪种教相。“教”即圣人之言,“相”即分别经教之异同。此经在天台宗的五时教中,属于圆满实相,即是以一乘圆教为教相。


四、解释译者——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地藏经》为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于阗国(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今新疆和田)三藏沙门实叉难陀所译。“实叉难陀”是梵语,华言“学喜”。言此法师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实叉难陀法师精通大、小二乘,旁通异学。当时,佛教兴盛,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法师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经》梵本来华。


他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到达洛阳,住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等重译八十卷《华严经》。此后,实叉难陀法师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地藏经》应为那时所译。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他以母年迈,请求归省,朝廷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归于阗。

(图5)


后唐中宗即位,再度邀请他到长安,住大荐福寺。未遑翻译,即患病,于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卒,享年五十九岁。他于圆寂后一个月荼毗,舍利由他的门人悲智和唐使哥舒道元护归原籍。


后人在长安荼毗实叉难陀法师处建七层浮图以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所谓“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华严经》,以及今天我们讲的《地藏经》等,皆属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菩萨戒》等,皆属律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毗婆沙论》《俱舍论》《成实论》等,皆属论藏。


“沙门”是梵语,华言“勤息”。何谓“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意。“沙门”因有以上含义,所以亦可作为对出家人的称呼。今天我在这儿讲《地藏经》,大家有因缘来专心听经,即是“勤修戒定慧”,以求将来能够“息灭贪瞋痴”,了脱生死苦海。


“三藏沙门”亦称“三藏法师”,是对精通经、律、论三藏,能自利利他的出家人之尊称。实叉难陀法师精通三藏,智慧如海,所译佛门经典流传后世,泽被苍生,所以后人尊称其为“三藏法师”。他翻译的这部《地藏经》非常好,纵使已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岁月,至今仍广为后人宣说,乃至将来,也必将为那些欲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者天天念诵。



(图6)


雁荡山能仁禅寺

(图7)
(图8)
(图9)
微信号:nrs0577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