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0)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0)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图1)

所谓“恒河”,乃是印度最长河流,其沙极细,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


地藏菩萨从证十地果位以来,他所度化的众生已经是“千倍多于上喻”。所谓“十地”,各经典所说略有不同。(一)“三乘共十地”,是《大智度论》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各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声闻乘十地、缘觉乘十地、菩萨乘十地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依《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教所立之十地。本处经文唯述菩萨乘之十地:(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菩萨成就尸波罗蜜,断思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菩萨成就羼提波罗蜜,断思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菩萨成就毗离耶波罗蜜,断思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菩萨成就禅波罗蜜,断思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断思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菩萨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断思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八)不动地:菩萨成就愿波罗蜜,断思惑,作无相观,得无功用任运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菩萨成就力波罗蜜,断思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菩萨成就智波罗蜜,亦断思惑,具足无边恒河沙清净性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众水,故云“法云地”。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名法云地。”


(图2)
(图3)
(图4)


十地菩萨的修行成就,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第一大阿僧祇劫修加行,即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第二大阿僧祇劫是从见道开始修,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直到七地。第三大阿僧祇劫从第八地修至第十地。这些都是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中,在十地里所修行的内容。


十地菩萨之上即是等觉菩萨,再上即为妙觉菩萨,十地断下品无明,等觉断中品无明,金刚后心菩萨断上品无明,即成妙觉佛果。


所谓“辟支佛”,是梵语,华言“觉”,含有“独觉”和“缘觉”之意,乃是缘觉乘之最高果位。所谓“独觉”,就是在没有佛住世说法的世界里,依靠己身的智慧,觉悟一切法都是无常,了知无常之真义,自己有能力了生脱死。所谓“缘觉”,乃是在过去世听佛说法,悟了道,但生死还没有了,来生继续修行时,观世事无常之变化而觉悟,了生脱死。《大乘义章》云:“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故总而言之,“辟支佛”乃是指过去世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大智度论》云:“‘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小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



(图5)
(图6)

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所谓“十二因缘”,即无明(即不明,指众生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乃一切烦恼之总称。根据天台宗教义,众生心有生、住、异、灭四相,分无明为四十二品。发心修道的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差别。十住菩萨要断灭相十品无明,十行菩萨要断异相十品无明,十回向菩萨要断住相十品无明,十地菩萨要断生相十品无明。生相十品无明中,初地至九地菩萨断前九品无明,第十品无明最难断,得断者即为十地菩萨)、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之善恶业)、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即为“名色”)、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受(即领受。根境于违、顺二种境界,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之事实。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必然)、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为“老”,身坏命终谓“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必然结果)。



(图7)



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此十二因缘乃是由无明所引导,无明一断,下面的十一个缘也就断了,即能证得缘觉之果位。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乃是由三个无明所引起,即父亲的无明、母亲的无明以及自己的无明,由这三个无明组成我们这个色身。因此,你想了脱生死,必须断除无明。


本段经文以三千大千世界之大、恒河之长、恒河沙之多、灰尘之微、一劫时间之长等等譬喻,乃至“千倍多于上喻”,皆在形容地藏菩萨所度化众生之多不可想象,所成就之功德不可思议。

(图8)

(图9)

雁荡山能仁禅寺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