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20)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20)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综合前文而言,大迦叶尊者与师作为佛陀之左右胁侍,一作抱拳状,一作合十状,乃是依各自因缘之不同而各表其义。此外,大迦叶尊者与师之形像一老一少,“老”者寓意持重,表苦行义;“少”者寓意聪敏,表多闻义,喻示佛教修行中的持戒(苦行)与诵经(多闻)两大法门。

师之一生对佛教事业贡献至伟,无论是对于当时佛教僧团的和谐还是对于女众教团之成立,乃至对于今日佛法之传承,都有深切而久远之影响

据佛门典籍记载,师乃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师天生相貌庄严,于二十五岁时即随佛出家,此后二十五年一直侍奉在佛陀身边。以是之故,佛陀每次说法,师都亲耳听闻。

就师之庄严与多闻,文殊菩萨曾如此赞叹:“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师未成为佛陀侍者之前,侍奉佛陀一事都是由诸比丘轮流担当。师随佛出家后,佛知师日后必为绍隆佛种,更具年轻、记忆力好、善良、细心、知所进退、不违所教等条件与品格,便属意师为侍者。

师起先以任重推辞,经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劝说,提出三个条件请佛答应,作为担任侍者一职的前提。这三个条件是:

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我不要穿

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我不侍奉前去

三、不该见佛我不去见

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尊者将师之要求转呈给佛陀,佛陀非但没有生气,而且非常欢喜地赞叹道:阿难陀有此要求,实属难得。他这么做,旨在为避讥嫌,以免他人因心生嫉妒而多有诽谤,说他是为了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乃至想借机多亲近佛陀而答应成为佛陀的侍者。

师成为佛陀侍者之后,便尽心侍奉佛陀,成为佛陀旨意的传达者和僧众意见反馈的纽带。加之师为人心善慈悲、谦虚虔敬,人缘很好,僧团中有不少信众都是因为师的关系而归依佛教,僧团中的很多矛盾亦是因师而得以调和。

其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一心出家修道,起初佛陀没有同意,后经师再三肯求,终蒙佛陀应允,于是才有后来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师相貌庄严,对于女众亦多有照顾,更对比丘尼僧团的成立贡献巨大,故而深受女众爱戴。曾经有一次,师与大迦叶尊者于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众比丘尼总是先请师作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尊者开示。

深受女众爱戴固然是好事,然而亦因此而给师之修行带来诸多麻烦和障碍。

依《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之记载,佛曾以善巧方便化解了师与摩登女之间的一段因缘,并因此度化了摩登女(《首楞严经》中亦有关于师与摩登女之间的因缘记载,故事情节虽略有不同,然法义无别)

其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时,阿难持钵沿街乞食。乞食后,阿难随顺河水而行,见一女子在水边打水。阿难感觉口渴,便向她乞水喝。

女子见阿难容貌端正,心中欢喜,便于施水之时问阿难姓名。阿难据实以答。待阿难喝完水,女子便一路尾随阿难直至祇园。

女子返家后,就将此事告诉了她的母亲——摩登。

此后数日,摩登女趴躺于床上哭啼不止,并对母亲说:“今生若得阿难乃嫁,若不得阿难不嫁。”

摩登不得已,只能出门往见阿难,并将女儿的心意告知于他。阿难以奉持佛戒,不得娶妻为由,拒绝了摩登要将女儿嫁与他的美意。

摩登无奈,返家后就将阿难拒婚之事对女儿言明。

摩登女听后更是整日哭啼,茶饭不思。

摩登爱女心切,就想以蛊术邪法诱导阿难顺从女儿的心意,于是以供养阿难为由,请他来家里吃饭。

阿难应供前往摩登女家。

摩登见阿难如约而来,遂再提嫁女一事。

阿难仍以奉持佛戒,不得娶妻为由拒绝。

摩登见阿难神态坚决,无奈之下只能以女儿若不能得偿所愿将自杀作为要挟。然而,阿难依旧坚决不从。

摩登女见此,即请求母亲以邪法捆缚住阿难,不让他离去。其后,摩登就帮着女儿布置起卧室床铺,而摩登女亦自梳妆打扮起来。

如此之后,夜幕渐临。然而,阿难道心坚定,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至卧室。

摩登于是以邪法于庭中燃火,威胁阿难说:“你若再不肯娶我女儿,我便将你扔入火中。”

阿难心中悲苦,自鄙作为沙门,今日反而被外道蛊术邪法所困,不能脱身。不得已,阿难只能叉手合掌念佛呼救。佛即感应,以神力帮助阿难脱困。

摩登女见阿难脱困而去,伤心不已。然而,她并不死心,更于第二天出门寻找阿难。

见阿难依然如往常一般沿街乞食,摩登女便跟随在阿难身后,贪视阿难的脚、贪视阿难的脸,对阿难一身上下无不喜欢贪恋。

阿难甚觉羞愧,低头不去看摩登女,一心想着避开,却不能如愿。待到阿难返回祇园,摩登女便守在祇园门口。

如此过了许久,摩登女见阿难避而不出,心中无奈,只能啼哭而归。

阿难深感困扰,于是来到佛前问佛:“摩登女今日一路跟随我,若明日还是如此,我应该怎么办?”

佛亦不多言,就将摩登女唤至祇园。

佛问摩登女:“你一路跟随阿难,有何所求?”

摩登女答言:“我想嫁与阿难为妻。”

佛言:“阿难已剃发为沙门,你若也愿剃发,我就让阿难娶你为妻。”

摩登女亦不犹豫,直言:“敢剃头发。”

佛言:“你回家告知你的母亲后,将头发剃光再来。”

摩登女依佛言,返家告知其母佛之允诺。摩登再三劝阻,然而女儿心意已决,也只能一边落泪,一边拿起剃刀为女儿落发。

剃发后,摩登女回到佛前,言:“我已剃光头发。”

佛言:“阿难好在哪里,值得你如此爱他?”

摩登女言:“我爱阿难的眼睛,爱阿难的鼻子,爱阿难的嘴,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走时的样子。”

佛言:“眼中有眼泪,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垢,身体中有屎尿,无一处不污秽脏臭。若你们结为夫妻,便也是从脏臭处生子。有生即有死,死时你们便会因别离的痛苦而落泪,这又有什么益处呢?”

佛言如晨钟暮鼓,令摩登女内心大为震撼。她自心仔细思惟,想到自己贪恋的色身之中皆是污秽脏臭,于是自正其心,不作贪恋,很快即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佛见摩登女已然入道,就让她去见阿难。

摩登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言:“过去我实在是愚痴,故而追逐阿难。如今得佛开示,一时茅塞顿开,已然悟道,如黑暗中有灯火照明前路,如船破将沉时得以停泊靠岸,如盲人前行时得到扶持,如老人艰难行走时得到拐杖的助力。”

其时,诸比丘皆心有所惑,白佛言:“摩登为蛊术外道,为何她的女儿能证得阿罗汉果?”

佛遂对诸比丘言此摩登女得道之因缘:“此摩登女过去五百世皆作阿难之妻。五百世中,他们相互敬重,相贪相爱。今日他们得度之因缘已然成熟,故而一同在经教戒律中得道。如今夫妻相见,已然与兄弟见面无异了。”

师侍佛二十五年,长随佛之左右。故而师虽女难不少,却因时时得佛照护而不碍修行。然而,因缘未至,师始终无法证得四果。待至佛陀入灭,经典结集开始,师方以大毅力证得。

经典结集时,所谓《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以及《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由师亲口诵出(前文已介绍过“如是我闻”之由来,及师为参与结集经典而证四果之经过,此处不再累述)

待至经典结集圆满,其后二十年,师遂于各地游行宣化。

一日,师行至王舍城外之竹林寺,闻一比丘(一曰“沙弥”)诵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此处“水潦鹤”三字,诸佛门典籍多有不同,或言“水老鹤”“水老涸”“水潦涸”等。言“水潦鹤”者,谓此乃珍奇难遇之白色水鸟,类似白鹭,而得覩见之。

师惨然曰:“此非佛偈。当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而得解了之。

比丘闻师之法偈,心中有惑,遂求教其师。

其师言:“阿难老朽,言不可信。”

后于异时,师于机缘巧合之下复闻此比丘仍诵前偈。师喟然而叹:“己年虽迈,为诸众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众生垢重,难以诲语。久留无利,可速灭度。”是故,师灭度之心已决。

师涅槃之前,念及迦叶尊者所授正法眼藏应流传后世,遂先往商那和修处,告之曰:“佛以法付迦叶,迦叶付我,我欲涅槃,今将付汝。汝可守护。”语毕,师又恐商那和修之后无人能传此法,遂又告彼云:“世尊昔游摩突罗国,说彼国中有长者子,名优波鞠多,于禅法中,最为第一。虽无相好,化度如我,可以度之,付于法藏。佛记此人我百年后当大作佛事。”

此后,师复念及昔日曾与阿闍世王有约——若欲涅槃当往告知,遂至摩揭陀国王宫与阿闍世王辞行。

其时,阿闍世王已然入睡,师未能得见,遂对守卫告明来意后,向毗舍离国而去。

阿闍世王于睡梦中忽见伞盖柄折,而伞盖不坠,惊觉而起。守卫遂将师之来意告知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沉默许久之后,喟然长叹“如来入灭之后,上足弟子迦叶有大名称,以补佛处,又乃入灭,法渐衰弱;次有阿难,总持法藏,瞻仰尊重,犹如日月,今又涅槃,更何恃怙?盖法渐尽,诸恶炽盛。

心悲痛,遂急问师之去向,并亲率大军追往恒河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又作“恒迦河”“恒伽河”或“殑伽河”。其梵语意为“由天堂而来”。印度教视之为圣河,传说由仙人祈求所得,其水自毗湿奴之脚尖流出,自天而降;佛教则视之为福水,因释迦佛陀常于此河两岸说法,故其两岸成为佛教徒活动之重要区域。其地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因而被印度人视为神圣之地。据《长阿含经》所说,阎浮提雪山北面顶有香山,四宝所成,高二十由旬,顶有龙池,名“阿耨达”,此云“无热恼”。此池流出四河,东方金象口中流出大河,名曰“恒河”)

其时,毗舍离王亦得天神相告,知师将渡恒河,来至本国,悲喜盈心,亦亲率大军往迎。

其时,师乘船在恒河中流,而恒河两岸却已是两军对峙,旌旗翳日。

阿闍世王见师在恒河中流,遂遥对师稽首,白言:,已弃我去(谓如来灭度,不复得见),今相凭仰,愿勿涅槃。”师默然而不许可。

毗舍离王亦请师至本国,乃入涅槃,师亦默然而不许可。

更有忉利诸天、娑伽罗龙王亦来相请,师皆不许。

师心中思惟:既四处皆请,不可偏向一处,应以平等度诸有情。当于涅槃后分身四处,以免今日恒河两岸兵戎相见,乃至日后再起战端。心念及此,师遂于恒河中流而取灭度。

其时,大地振动。雪山中五百仙人知师将入涅槃,竞相赶来,至师前顶礼,白言:“我于长老,当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师默然许之。

尔后,师以大神力化恒河为金地,为诸仙人说法。

诸仙人闻法后即证道果,鬓发自落而成罗汉。既证道果,诸仙人欲入涅槃,师皆一一应允。乃至最后一人,名“末田地”,师独不许入涅槃。师令其持法藏,往罽宾国,流通教化。

诸事已毕,诸缘已了,师即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入奋迅三昧。分身作四分:一分与忉利天;一分与大海娑伽罗龙王;一分与毗舍离王;一分与阿阇世王。四处各起塔供养。

至此,如来入灭,众圣归隐,佛法渐由正法而入像法。

师之一生,虽以声闻入道,然所行者皆是慈悲济世、普度众生之菩萨道。世人多言罗汉但求自度而不度他,殊不知此乃仅是相较如来与大乘菩萨而言。证道罗汉者,尽皆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人天顶礼供养(应供)。其功德无量无边,乃世间之福田,虔心供养者所得利益不可称计。其深入佛理,具般若大智,亦怀慈悲之心,乃弘法之先驱、度世之明灯,度生之功德亦不可思议,非凡夫之心所能揣度。是故,众生于罗汉尊者当生虔敬之心,顶礼供养。

佛虽灭度,然其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佛法亦是如此。生活之中,无时无处不蕴含佛法。然而,佛法又很平常,远不如花哨的“水潦鹤”那般赏心悦目、诱惑迷人。

学佛的修行者若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常省己身而有所感悟,那就是佛法;反之,若一味沉浸在风花雪月、一时欢娱之中,则与贪念“水潦鹤”相若,无有是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