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8)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8)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周利陀伽”者:十六位大阿罗汉之一,受佛付嘱,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护持正法,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又作“周利槃特”“注荼半托迦”“周罗般陀”等,略称“般陀”“半托伽”。“周利”者,小之义;“槃陀伽”者,路之义,二者合译为“继道”“小路”或“路边生”。

据佛门典籍记载,师名字之由来有其因缘。

古印度时期,依当时之风俗,妇人产子须在娘家,故师之母于胎儿将出生时即返回娘家。然而,事有凑巧,师之母两次返家生子,皆将胎儿生于路边。是故,师之父母将生于中路之长子取名“槃陀伽”,而将次子取名“周利槃陀伽”。

于佛诸弟子中,师因仅持一偈,辩才无尽,故号称”。《阿弥陀经要解》曰:“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因根钝故,调息悟道,仅持一偈,入定演说,辩才无尽,

于今时传世之五百阿罗汉名录中,师居第七十七位;又据《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师列于十六阿罗汉之末位,而西藏所传者,则列师于第十一位。

唐代善绘罗汉之高僧贯休,曾为师作画,其形像为身坐于枯树中,举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

今时,一般咸信师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慈恩《阿弥陀经疏》卷上曰:‘周利槃陀伽’者,依《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云,’;《善见律》翻为‘路边生’。有一长者,止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名‘路边生’。如是二度凡生两子,长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兄弟相继于路边生,兄名‘路边’,弟名‘继道’,即‘周利槃陀伽’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曰:’,‘半托迦’是‘路’。

《阿弥陀经略解》曰:“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唯诵半偈,证罗汉果。”

据传,师于佛世时为舍卫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陀伽同为佛陀弟子。师因前世为僧时精通佛典而秘不传化,故而转世后感得根性鲁钝,凡所学之教法,诵过即忘。时人以师学佛日久而未能诵得一偈,遂戏称以“愚路”。

其后,佛陀悲悯度化,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师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复念诵。

师得此方便法门,遂勤奋精进,渐感业障日除,某日忽然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另有一说,谓师根性鲁钝,曾因未能诵得一偈而遭讥讽,遂蹲于寺门旁嚎哭。佛陀感知师之心智已然萌发,前世之罪罚将满,忽至其前,授以扫帚一把,令师每天于清扫寺院时诵念“除垢”二字,如若遗忘,则一见扫帚就可助师重新记起。

师牢记佛陀教诲,每日天不亮即起身打扫寺院,口中“除垢”二字念诵不断。

一日,师扫地时发现扫帚已然磨秃,瞬间福至心灵,了悟“除垢”二字之真谛——“除”即“清净”;“垢”即蒙昧本心之邪念。佛陀授师以扫帚,意在训诫他当扫除蒙昧本心之邪念,清净行持,方能明心见性。

又据《法句譬喻经》之记载,谓佛陀知师根性鲁钝,遂令门下五百位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然而,三年下来,师依然未能念诵一偈。渐渐地,师之鲁钝遍传四方,成为时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佛陀慈悯,遂将师唤至身前,授予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师得佛力加被,感佛慈恩,欢喜诵持。

佛陀又念及师年纪已大,遂耐心为师开示此偈之含义,说明身、口、意常造之恶业,乃是众生于三界五道轮转不息之根源,并叮嘱师应时时清净行持,觉照自心,感悟心念之生灭。若能清净身、口、意三业,则必然证得涅槃解脱。

师谛听佛陀开示,豁然心开,即证阿罗汉果。

师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

一日,佛陀令师于翌日前往舍卫城中一精舍为五百比丘尼教诫说法。众比丘尼知师只通一偈,生轻慢心,听闻师将于翌日至精舍说法,遂起捉弄之念:“明日,待般特来此教诫说法时,我等当一同倒念其所通之偈,令其心生惭愧而无法可说。”

翌日,师如约而来。五百比丘尼依往常之惯例,尽皆出门相迎。然而,众比丘尼于顶礼问讯之时,却相视窃笑,意欲看师出糗之窘相。

入得精舍,待众比丘尼供养、礼足之后,师即升座说法。于说法之前,师先自惭言:“我根性鲁钝,德薄才劣,所学不多,至今只诵得一偈,且仅粗解其义,今就此略作解说,请诸位静心听讲。”

其时,诸年少比丘尼依前所言,欲逆说其偈,却感口不能开,惊怖之余,尽皆自责己过,稽首忏悔。

师以大神力调伏众比丘尼后,就佛陀所说之妙法一一解说。众比丘尼谛听师之开示后,满心欢喜,皆得法悟。

又一日,波斯匿王请佛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见调伏大众慢心之机缘已然成熟,遂交钵与师,令师随其身后而行。行至宫门前,守卫见师亦来应供,心生轻慢,于是上前阻拦,言:“你枉为沙门,却连一偈都无能念诵,有何资格受王供请?我虽俗人,尚能随意说出几首法偈,而你贵为比丘,却根性鲁钝,无有智慧,供养你亦不得利益,无有功德,故而不须入内。”

师修忍辱,并不争辩,亦不为守卫不恭之言而瞋怒,只是默然静立于宫门之外。

其时,安坐于皇宫正殿,洗净双手,准备接受波斯匿王供养。师知佛用膳时至,遂心念一动,双手托钵,遥伸双臂,以大神通力将钵送至佛前。

一时,皇宫正殿内国王、大臣等诸人,空见手臂而不见身影,举座皆惊。

诸人问佛:“此是何人手臂?”

佛言:“是般特比丘之手臂。他最近已然成就道果。今日入宫,我令他为我持钵,不想却被守卫阻于宫门之外,不得以只能以神通力将钵给我送来。”

波斯匿王听闻佛言,速令侍卫出殿迎请尊者。

师受请入殿,威仪具足,法相庄严。见者皆心生恭敬,不敢轻慢。

其时,波斯匿王心中有疑,恭敬问佛:“听闻般特比丘根性愚钝,至今亦仅通一偈,是何等因缘能令其成就道果?”

佛陀遂为与会四众弟子开示:“成道之因缘,不在所学教理之多寡,而是在于受用行持之上。般特比丘虽仅通一偈,但他一心受持,年深日久,水到渠成,自然能领会其中之精义,当下即能感得身、口、意三业寂灭清净,宛如天金耀世,不染一尘。反观世人学佛,虽博闻强记,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既不能领悟佛法之精髓,亦不能将之践行于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故而不得法益可堪受用。”

末了,佛陀更说一偈以度众生:“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其时,殿中三百比丘谛听佛之法偈,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国王、大臣等诸有情,身沐法雨,莫不欢喜奉行。

师依一偈入道证果,佛以法偈开示众生,无不在教导我们当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修行佛法,重在一心,贵在相续,不在乎所学教理之多寡,而在乎能通达其义,学以致用,将之践行于生活琐碎之中,并常省己过,觉照自心。如是则智慧日增,烦恼日减,业障日除,心念日净,纵然根性鲁钝如师,依然能但依一偈成道证果,不但自得受用,亦能广度群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