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7)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7)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摩诃迦叶”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具曰“摩诃迦叶波”。“摩诃”者,义同前文;“迦叶波”者,译作“龟”或“饮光”,乃婆罗门种之一姓。“毕波罗”,以师之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

以能堪苦行故,于佛陀诸弟子中号称“头陀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曰:“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

诸多佛门典籍中,多简称“大迦叶”。若约所表释,盖因佛住世时,生为大富长者尼拘卢陀竭波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能修头陀之大行,为佛陀所识,以其智大、德大、心大,故标以“大”之名;若约事释,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优楼频罗迦叶等。于同姓中,年龄最长,故标“大”以简之。

《法华经义记》卷一曰:“‘摩诃迦叶’者,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所以呼为‘大’者,异于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

《法华文句》卷一曰:“‘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踊,能映余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亦能映物。”

嘉祥之《法华义疏》卷一曰:“‘摩诃迦叶’者,《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伽陀国之大姓也,从姓立名。别名‘必波罗’者,在必波罗树下生,故名‘必波罗童子’。其家父母祈祷天神,有梵天下降托以生之,如余经广说也。《十八部论疏》云:具足应云‘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合而言之,故云‘饮光’。‘饮光’是其姓。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复现。今此迦叶是饮光仙人种,即以‘饮光’为姓,从姓立名,称‘饮光’也。又此罗汉亦自有饮光事。其人身有金色光明。以阎浮檀金在水底而金光彻出水上,转轮圣王出世时夜叉等取此金,将来人间博易,故人间有此金。此金在人间,人间诸金不复现。此金犹不及迦叶金色,是故亦名‘饮光’也。”

今时之佛教寺院大雄宝殿内,佛陀塑像左右两侧一般皆塑有师与阿难两大尊者像,作为佛陀之胁侍。师侍立于佛陀左侧,作双手抱拳状;而阿难尊者则侍立于佛陀右侧,作双手合十状。

众所周知,合十乃佛教礼仪,含诸多法义(详见后文阿难尊者之介绍)。何以师不像阿难尊者作合十状,而是作抱拳状?

据说,师双手抱拳而不合掌,是因其于往昔世中曾亲手塑佛金身,不仅身具无量光明,双手十指光明更甚。若是合掌,则光明耀眼,不仅遮蔽佛陀金身,亦能令前来寺院礼佛之人眼睛无法睁开。故而佛开方便之门,令师抱拳将光芒收敛,一者,避免其光与佛争辉,以表尊师之义;二者,胜光内敛,中正祥和,亦表谦虚之法。或言,抱拳另含禅宗“心心相印,心意相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

师之一生,人格清廉,一心向道,乐修苦行。

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受佛教化,发正智,以僧伽梨供养佛,著佛所授之粪扫衣,八日后即证阿罗汉果,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

佛陀示三乘解脱同一时,曾受佛陀分予半座。

佛灭度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兴立正法。直至阿难尊者成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

据传,待到弥勒佛出世,亦将出定,将释迦牟尼佛之袈裟献给弥勒佛后,踊身虚空,作十八神变,广度众生,然后入灭。

禅宗以为佛弟子中修无执著行之第一人,特尊为“头陀第一”,世称“付法藏(付嘱传递佛陀之正法。即佛陀入灭后,为传持佛陀所教示之奥义,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受持二十年后,付嘱于阿难,阿难再付嘱于商那和修,乃至辗转至于师子尊者)第一祖”。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示众,在座弟子皆不解佛意,默然不语,唯破颜微笑。佛即当众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即禅宗以心传心传法之始。所传之无上正法,为佛灭后诸比丘之大依止。后世更将此“拈花微笑”之典故流布四方,传诵不绝,遂为禅宗传法之美谈。

“摩诃迦旃延”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迦多衍那”“迦多演尼子”“大迦旃延”等。汉译“大剪剔种男”“扇绳”“好肩”等。婆罗门十姓之一,以姓为名。

能言善辩,善演佛略说之法义,于佛弟子中号称“论议第一”。

《增一阿含经》云: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

《法华文句记》曰:“言‘文饰’者,善赞咏故;言‘扇绳’者……以其生时父已亡世,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扇系绳。”

《一切经音义》曰:迦旃’者,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种族之后胤(同“后裔”)耳。

《俱舍论光记》卷一曰: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

《翻译名义集》曰:“‘摩诃迦旃延’,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者。《净名疏》云:’,有云‘文饰’,未知孰正。或曰: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

乃西印度阿槃提国人,其族姓及出家归依佛陀之因缘有数说。据《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载,乃狝猴食聚落大迦旃延婆罗门之第二子,名“那罗陀”。初入国都优禅耶尼城附近之频陀山中,从外舅阿私陀仙人学吠陀之教。后阿私陀仙人见释尊出生时之相好庄严,预言将来必能成佛,遂于命终遗言令礼佛陀为师。

出家归佛后,从其本姓称“大迦旃延”,勤行不懈。以喜文善辩故,于修行中从文字般若深入实相般若,了悟妙法,从而证得阿罗汉果。

佛灭度后,仍一心从事教化。其时,善演佛略说之法义,帮助于弟子对佛法之理解,更屡与外道论战。《俱舍论光记》卷一谓,“六足论”中之《阿毗达磨施设足论》为所造。

在密教中,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牟尼佛之左方上列第六位,形像为竖右手掌,屈无名指、小指,左手执袈裟之一角置于胸前,坐于荷叶座上。

“摩诃俱絺罗”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俱絺罗”“拘絺罗”“俱瑟祉罗”等。汉译“大膝”。

《法华经科拾》卷一曰:“摩诃拘絺罗,云‘大膝’。得名。又呼为‘长爪梵志’,因读十八般经,无暇剪爪故。”

于佛诸弟子中,师善辩才,以能应答疑难质问而闻名,号称“答问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云:“得四辩才,触难答对,所谓摩诃拘絺罗比丘是。”

据说,师未归依佛陀前,即善议论,好答辩,常与其姊(舍利弗之母)对,每胜其姊。及其姊有孕,辩才陡增,师反而败北。

师窃思:“我姊先来,共我论议,常不如我,怀妊以来,论议殊胜,乃是胎子福德之力。若子生已,论必胜我。”

思惟至此,师遂发奋游南天竺,欲尽读十八种经及四韦驮典。

时有人讪师愚顽,谓曰:“尽汝寿命,犹不能知其一,何况能尽?”

师答:“不读尽诸经,誓不剪爪。

由是苦攻不懈,指甲长如刀剑,被称为“长爪梵志”。既而学成,每与诸论敌辩难,如摧枯拉朽,声名大振。

遂踌躇满志,归还故里,欲与其甥一试谈锋,方知甥儿现在释迦佛所,剃为弟子。

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说是语已,直向佛所。

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师见此顿怒,憍慢心起,遂与佛辩论。

佛见来者不善,却不为所动,依旧和颜悦色地问师言:“以何为宗?”

师曰:“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为宗。”

佛言:“汝一切法不受,是见还受不?”

师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著正道。师遂低头思惟:“佛置我著二处负门(与他对论而归于败者,谓之堕于“负门”,或曰堕于“负处”)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麁,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见我受’,此现前妄语。第二负处门细。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师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

佛语师言:“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贡高而生憍慢?”

师自知堕于负处,无言以对,更对佛生恭敬心。而后,师投佛出家,闻佛说法而破除邪见,具四辩才,证得五蕴皆空之理,得阿罗汉果。

至此,甥舅俩同为释迦弟子。舍利弗虽然位列上座,对师仍然十分尊敬,经常向其讨教,一同切磋佛理。

据《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经》卷七、卷五十八等典籍记载,师在耆阇崛山时,舍利弗来问十二因缘之义,师一一答之。舍利弗赞师:“智慧明达、善调无畏,甚深义辩,能答种种难问,如世间之无价宝珠,人皆顶戴。”而《杂阿含经》卷九、卷十、卷十四等处,则记载师曾向舍利弗请教法义。

在密教中,师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释迦牟尼佛左方上列之第四位。师之形像呈比丘形,右手屈掌,屈水火风三指,左手执袈裟角当胸,坐荷叶上。

“离婆多”者:佛陀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又作“离越多”“梨婆多”“颉离伐多”等。汉译“常作声”“所供养”“金”“室星”“适时”等。因其父母祈离婆多星(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宿之第六宿——“室宿”之名)而得,故取此名。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卷上曰:“‘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

《法华文句》卷二曰:“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问经》云‘常作声’,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名。”

于佛陀诸弟子中,师以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故,号称“坐禅第一”或无倒乱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于佛门戒律典籍中,亦曾记载:师曾游行陀婆国,遇寒雪,因无着革屣,脚为之冻伤;佛赞师少欲知足,尔后听许于寒地得着富罗(短靴)或革屣等。

又依上文《法华文句》卷二中之所说,“离婆多”又翻“假和合”。此谓师悟道之因缘——先思人身之虚幻,再闻人身乃由四大假和合之理,后出家悟无我之道,证阿罗汉果。

依《大智度论》等佛门典籍记载,离婆多曾因外出遭雨而夜宿一空舍(一曰“空亭”)。待至深夜,有一鬼担一死人行至空舍中。未几,复有一鬼追逐而来。

后来之鬼瞋骂前鬼,言:“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

前鬼言:“是我物,我自持来。”

后鬼言:“是死人,实我担来!”

如是,二鬼各捉死人一手,辩论不休。

其时,前鬼见离婆多正于舍中止宿,遂言:“此有人可问。” 

后鬼即问离婆多:“是死人谁担来?”

离婆多心中惊惧,暗自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俱不免死,何为妄语?”于是语言:“前鬼担来。”

后鬼听闻大瞋,手抓离婆多臂,以大力将之拔出,弃置于地。

前鬼大赞离婆多,复见离婆多惨状,遂取死人臂安于其断臂处,竟严丝合缝,与己身之臂无二。

后鬼怒不可遏,遂依次将离婆多另一臂、两脚、头、胁等肢体尽皆拔出;前鬼则如法炮制,将死人肢体尽安其身。

未几,离婆多举身皆易。

尔后,二鬼不复多言,将地上所易人身共而食之,拭口而去。

二鬼去后,离婆多思惟:“我父母生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肉。我今定有身耶?为无身耶?若以为有,尽是他身;若以为无,今现有身。”如是思惟,其心迷闷,譬如狂人。

翌日,离婆多寻路而去,到前国土,见佛塔众僧,不论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

诸比丘问:“汝是何人?”

离婆多答言:“我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

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已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和合故,计为我身,如汝本身,与今无异。”

离婆多闻言,当下断诸烦恼,离诸妄想,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