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1)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1)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甲五 讲解经文

 

乙一 序分

 

丙一 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阐释经义 本段经文,即是本经序分之开始。

    诸法无常,缘具则生,缘尽则灭。释迦世尊所说一切经典,皆不出此,亦是缘具则说——具足“六种成就”时方广为宣说。所谓“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六种成就”中但缺其一,则法会不得圆满,教法无由兴盛;缘尽则灭——末法后期,三灾(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竞起,信受正法者日渐减少,佛教法运也渐趋衰微,一切佛门经典相继散佚,迨至本经灭尽,世间佛法唯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余者皆灭。

    释迦世尊宣说本经,亦是具足“六种成就”时,悲心使然,不问自说。

    本段经文虽仅短短十七个字,却已包含了“六种成就”中的五种——信成就(如是)、闻成就(我闻)、时成就(一时)、主成就(佛)、处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下段经文“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讲的则是第六种成就——众成就。

 

丁一 信成就

 

    “信”者,即指阿难之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者,不变义,如如不动,本无来去,谓真理之永恒不变;“是”者,不非,即真实义;“如是”者,谓经中所说之佛语,皆佛亲口宣说,真实不虚,乃永恒不变之实相妙理。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经无丰约,非信不传。”不信无以入其门;不信无以传其法。是故,佛法以“信”为第一,诸经之首亦皆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

 

丁二 闻成就

 

    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

    “我”者,乃阿难自谓;“闻”者,谓亲从佛闻。一切经首,置“我闻”二字者,意在息世之执竞,且证亲闻之无谬。《注维摩诘经》云:“什(鸠摩罗什)曰:若不言‘闻’,则是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则情有所执;情有所执,诤乱必兴。若言‘我闻’,则我无法,则无所执。得失是非,归于所闻。我既无执,彼亦无竞。无执无竞,诤何由生……肇僧肇曰:出经者,明己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也。

    又言,佛法本就主张“无我”,以破“我执”为要,何以阿难仍自称为“我”?

    此乃顺应俗谛而作之方便说。“我”之一字,乃阿难借世法表“假我”。若就真谛而论,“无我”尚不可得,又哪里有“我”可言。阿难已证罗汉圣果,“我执”已去,所称之“我”,既不同凡夫妄执之“我”,亦非外道妄计之“我”,乃如来法身之“真我”。

    凡佛所说一切经典,经首皆置“如是我闻”四字,既表信、闻两种成就,亦是遵佛之嘱。究其缘起,当从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说起: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此一期间,应得度之众生皆已度尽,此方住世弘法、化度众生之功德已然圆满,故而佛陀静坐于娑罗双树间,将要进入涅槃。

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其时尚居学位,烦恼犹未断尽,加之侍奉佛陀多年,对佛陀感情甚笃,得知佛陀即将涅槃,心里万分悲痛。

当时,号称“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位,业尽情空,头脑冷静,就劝慰阿难尊者切勿太过悲伤,当抓紧时间,在佛陀涅槃之前以四事请问:

一、佛住世时,众弟子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众弟子依何而住?

二、佛住世时,众弟子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众弟子以谁为师?

三、佛住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能调伏,佛灭度后,应该如何调伏?

四、佛灭度后,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亦即:一切经典应如何开始?)

阿难尊者听从阿那律尊者的劝告,赶紧止住哭泣,向佛陀顶礼,以此四问求教于佛陀。

阿难尊者请教佛陀第一个问题:“佛住世时,众弟子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众弟子依何而住?”

佛言:“当依‘四念处’而住。”

所谓“四念处”,“”,指能观之观”,指所观之境。“四念处”即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此乃七科道品中之第一行品,谓诸众生于色五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颠倒于受多起乐颠倒于想行多起我颠倒于心多起常颠倒对治此四颠倒众生修四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一、“身念处”。

身体乃四大佛教之元素说谓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色法)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所成,含发、毛、齿、尘垢、流涎、皮等三十六种不净物,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灭之法。

世尊教众弟子依“身念处”而住,是让众弟子观身不净”——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二、“受念处”。

“受”乃心缘境,以领纳为义,谓六根受六尘,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此缘起之法空无自性,了不可得。

世尊教众弟子依“受念处”而住,即是让众弟子“观受是苦”——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由,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

三、“心念处”。

为眼意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无常住之时

世尊教众弟子依“心念处”而住,即是让众弟子“观心无常”——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从而体证心之无生法忍,以对治常颠倒

四、“法念处”。

众生颠倒,常于善、恶法中,妄计有我,谓我能行善行恶。善、恶法中,本即无我,若善法是我,则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则善法应无我。

世尊教众弟子依“法念处”而住,即是让众弟子“观法无我”——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非有一个“我”所能主宰,以对治我颠倒

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悟而不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中,举出四念依次趣入四谛之说,即由身念趣入苦谛,由受念趣入集谛,由心念趣入灭谛,由法念趣入道谛。

佛云众生因有如上四种颠倒,故而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以致于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故《大般涅槃经》云:、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

又因众生有此四颠倒,故佛告阿难“当依‘四念处’而住”,即要求弟子“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破众生之四种颠倒。

那么,如何体悟“观身不净”?

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譬如说,天气热,我们如果几天不洗澡,身体就有股异味;我们的九孔常流不净,如有眼泪、鼻涕、耳垢、口水乃至大小便等)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净。

俗世众生于己、他之肉身不净执净,故而多生贪欲而有执著,进而产生男女间的淫欲,殊不知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淫欲乃生死轮回之根本,不断淫欲之念,终不得出离生死之苦海。

“观身不净”,恰恰是对治我们对色身贪恋的上好妙法!多观不净,能令贪恋色身之习染慢慢消减,乃至断绝。

是故,修行之人要想求出离,当遵从佛陀教诲,常观己身与他身皆为不净。如此则贪欲之念无从生起,淫欲之心荡然无存,身得清净,心亦无染,修道可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