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0)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10)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甲四 三分科经

 

乙一 略释“三分科经”

 

    古来大德研释经典之时,不论经典是长是短,为明经义,多将其一分为三,名曰“三分科经”,或曰“三分释经”。所谓“三分”,即序分、正宗分与流通分

    “三分”之法,始出东晋道安大师之手。大师初判此“三分”,时人多不信受。此后,中印度摩羯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亲光菩萨所著之《佛地经论》传入汉地,其“亲光三分科经”之论说(即将《佛地经论》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亦为世人所了解。此论说与道安大师的“三分论”不谋而合,以是后人才生信仰,盛赞其曰“弥天(道安大师有“弥天释道安”之语)高判,今古同遵”。

    自此,“三分科经”之法广传后世,诸古德释经时亦多沿用此法。

    “三分”合一,而成一经,如人之首、身、肢,合而为人。“序”如人之首,五官俱存;“正宗”若人之身,脏腑无缺;“流通”似人之肢,运行无滞。三者皆备,则我人之体用具全。

    此经之宗向即信愿往生,此乃“正宗”精义之所在,“序”者序此,“流通”者亦流通此。“三分”并彰一经妙旨,或略提其要,或广彰其义,或流通而彰其用,语语皆善。

    当然,并非一切经论皆具此“三分”,如《心经》《发智论》等唯具正宗分,而无序分与流通分;《二十唯识颂》但有正宗分、流通分,而无序分;《婆沙论》等但有序分、正宗分,而无流通分;《俱舍论》初造颂但有正宗分、流通分,而无序分,后世亲尊者造论释颂,始于六百颂前加初三颂,为其序分。

    以下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作简要解释:

    “序分”者,“序”即序说,乃序说一经发起之因缘,似世间著作之前言或绪论。只是此前言或绪论非佛所说,佛于当初讲经之时并无此说。

    那么,此序分由何而来?佛讲经之时并无文字记载,佛经乃是于佛灭度之后,由佛弟子们结集而成。此序分亦是由佛弟子们于结集经典之时,为明佛说此经之因缘而加。

    序分中,又有通、别二序之分:

    “通序”者,谓“如是我闻”等通于诸经之序说,乃诸经所同,又名“证信序”(以证经文确为佛所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胜鬘宝窟》云:“众经大同,故名‘通序’。”

    通序中,列“六种成就”,或言“六种证信”——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佛陀说法,亦必须具足信、闻、时、主、处、众等六缘,方能开演法筵,成就教法,令闻法之众生广得法益,故将此六缘称为“六种成就”。

    六缘具足则教法兴,若缘缺不具,则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可成就。

    此经之通序,从经首“如是我闻”至“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别序”者,置于通序之后,谓各经各有发起之缘由,与他经有别,又名“发起序”。

    此经之别序,古来大德见解不一:多数认为,此经乃佛无问自说,无他人发起,故无别序;蕅益大师则另有独见,判“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一句,为此经之别序。

    “正宗分”者,“正”者,正确义;“宗”者,宗旨、纲领义。正宗分即经之正文,如世间著作之本论,乃阐明一经所宣之佛旨,或言正明一经之正所宗向。

    此经之正宗分,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至“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处采多数大德之分法)

    依此分法,此经之正宗分又可大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标净土之宗果”。

    第二部分,从“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明极乐之因殊”

    第三部分,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至“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为“引诸佛所说以证明”。

    第四部分,从“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至“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再劝众生三生发愿”。

    “流通分”者,即流传万代,乃通达四方,似世间著作之结论。谓佛说正宗分后,闻者欢喜,信受奉行,由近而远,由古而今,使佛之法乳,流通无已;令佛之慧命,绍隆不衰。

    此经之流通分,从“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至经末“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乙二 简述道安大师生平

        

    道安大师,出世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乃禅法”与“般若”二系之集大成者。又因其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皮手钏),时人称之为印手菩萨”。

其年少时,因聪颖好学而通达儒家五经,后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时,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出家之初,因其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而务农多年。后因他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

二十四岁时,道安得遇名师佛图澄。此后十多年,得到佛图澄嫡传,并经常代佛图澄说法,为信徒解答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美誉。

佛图澄死后,后赵内乱,道安赴山西薓泽(今临汾县境),与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著作——《阴持入经》《地道经》和《大十二门经》,并做了注解。

不久,道安又去飞龙山(今河北省涿鹿县境)宣扬佛图澄的学说。

东晋永和五年349,道安应后赵主石遵之请返邺都。

不久,石遵被杀,道安又去了山西与河南。

此后,道安又云游河北、襄阳、长安等地,从事译经、讲经、制定僧制等工作。

道安南下襄阳时,东晋玄风鼎盛,故而在襄阳一住十五年,每年讲两遍《放光般若经》,从无废阙。他提倡“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其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远慧持等名僧皆出其门下。

道安是当时译经的主持者,因思及佛教传入中国后,虽有大量佛典译出,但由于佛经文体艰深,加上时代条件各异,翻译者程度不一,因而在转译的素质上难免参差不齐,更随着年代久远,辗转传抄,舛讹相悖的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许多后人编撰的“伪经”,遂广搜当时之佛经译本,加以筛选整理后,编纂出《综理众经目录》,史称《道安录》。

《道安录》,乃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该书在校阅群经的基础上,对各经译者和翻译年代进行严密考订,并且严格辨别真伪,评定新旧,共收录后汉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历时约两百年间的汉译佛典与注经作品。其提出的翻译文体问题和“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指允许译文在语法修辞和体裁结构上同原本有所差别,以适应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风;三不易,即要求译籍所传旨趣能适应不同时代、国家习俗和民众需要,而又不失佛教的本意和原旨)的翻译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

道安注经时,曾发愿:“若我所说不违佛旨,愿见瑞相指点。”当夜,果然梦见一白首长眉尊者来说:“君所注之经,都合乎佛旨。因佛指示我不得涅槃,当助你弘扬佛道。”

后来,《十诵律》传到中国,慧远始知道安大师所梦僧人,原来是宾头卢尊者

道安还是中国佛教史上倡导弥勒信仰的第一人。他深信弥勒净土法门,曾在襄阳与弟子法遇等人一起在弥勒像前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净土,从而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弥勒信仰的浪潮。

道安一生,历经坎坷,然于坎坷之中,却又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诸多重大贡献,实当为后人所敬仰,亦可为今朝修佛者之表率。

饮水思源,我们能于今日拜读历代高僧大德苦心孤诣之译著,当心怀感恩、至诚恭敬。若更能发心效仿先贤,依教奉行,将所悟之经义法施于众生,则善莫大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