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7)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7)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丙一 略释往生

 

“往生”,即往生弥陀净土。依本经所言,果能具真信、发切愿,“七日持名”乃至一心不乱者,决定蒙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临终之时往生净土,不存一丝疑惑。

蕅益大师于《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乃是对真信、切愿、持名念佛所具之功德、能得之利益最精辟之论断。印光大师亦对此言大加赞叹:“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

蕅益大师此言,具两层含义:

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尽此今生一报身,若能具真信、发切愿,看破人世间之一切财、色、名、食、睡而心不染著,不起贪爱、留恋之想,万缘皆能放下,一切无不能舍,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把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作为此生唯一之大事,则但有求生者,临终之时无不蒙阿弥陀佛神力加被,接引往生。

二、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弥陀净土乃是清净涅槃之境界,其中之众生,亦皆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本无差别之相,可众生有分别之心,故佛随顺众生之根机而说有四土、三辈、九品之差别。然于此三者,诸宗所释不一,古来之大德亦各有论述。

以下,依《无量寿经》《观经》等经典以及慧远、智顗、善导、蕅益等诸大德之说而分别略释:

所谓“四土”,主要系就所居之人而作区别,然其中亦有佛为教化众生而权化于其间之情形,具体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和常寂光土(此据天台宗智顗大师就“四土”之论述)

以下,就此“四土”分做解说:

(一)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之佛之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二)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庄严土”“果报国”,为断除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此土纯属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无有凡夫、二乘。

(三)方便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圣者,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之惑而证果,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

(四)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染净国”,乃人天二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此土即是我等娑婆世界念佛人带业往生之处。

娑婆世界末法众生若真能如理如法修此净土法门,则临终之时均可仗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此乃约“佛力”而言;而往生净土之后,究竟能居于何土,则据各自生时“持名之深浅”——修行功夫之高低、积功累德与福德因缘之差别而有不同,此乃约“自力”而说。

藕益大师亦曾就往生净土之众生具何功德应生何土而作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所谓“三辈”,依《无量寿经》中之所说,皆为至心愿生弥陀净土之十方世界人天二道之众生。此类众生依各自根机、福缘以及生时之行业之不同而有品位上之优劣,总分上辈、中辈、下辈三类。然三辈往生,行虽有别,辨其正因,必须兼具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修诸福善、回向愿生等四行,方得往生。

以下,依《无量寿经》就此“三辈”分做解说:

(一)上辈。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之众生。此等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于七宝池中莲花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二)中辈。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而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

(三)下辈。虽无能作诸功德,而能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其人命终时,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

所谓“九品”,又作“三三之品”,即九个品阶,或言九个等级。“四土”之中,每一土之内,亦各有优劣之别,故各分三三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合“上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合“中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下三品”)

据《观经》之所说,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之分,“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故总为“九品”……往生弥陀净土者,由于机类不同、行业各殊,而有优劣之“九品”,故所生之极乐净土,亦有“九品”之别。

此外,密教另有“九品净土”之说,以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无垢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下生乐门地,称为“九品净识真如境”。

一心念佛之人决定往生净土之后,依其生时持名之深浅、伏断烦恼之程度,决定临终见佛之胜劣。此胜劣之别,如前文所言“四土”各三三九品之分法,亦总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合“上三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合“中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合“下三品”。此处据《观经》所言之“往生九品”。此与前文所言之“三辈”,约其关系,众佛门典籍有同异之诸释。如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以《观经》上品三人合为“上辈”,中品三人合为“中辈”,下品三人合为“下辈”。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则以《观经》上中品人为“上辈”,中上、中中品人为“中辈”,下下品人为“下辈”)

以下,依《观经》就此“往生九品”分做解说:

(一)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二)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此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花。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三)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花,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四)中品上生。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谛”,审实不虚之义。“四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或“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五)中品中生。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声闻四果之初果)。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六)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七)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八)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九)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以上“九品往生”,净影寺慧远以之为求生净土者之九种观法,善导则以之为求生净土之实践方法,二者皆以“九品”为凡夫。净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萨为上品中生,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以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以前之凡夫为中品下生,而以始学大乘之人未辨阶位,故依过之轻重分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台则以习种性(十住)以上之菩萨为上品,外凡至十信为中品,凡夫为下品。有关“九品往生”之阶位,诸宗异说颇多。

藕益大师就此“九品往生”有开示曰:“深信(圆融事事无碍之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清代大德、净土宗第十代祖师行策大师云:“净土一门,虽广摄诸根,咸登不退,而见佛久近,闻法大小,证果、授记迟速,不啻天渊悬绝。《大本》略分‘三辈’,不及《观经》‘九品’为详。总而论之:上品以解悟为本;中品以戒善为本;下品纯恶无善,唯临终遇善友,一念信心,灭罪往生。”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不妄言。本师世尊不问而说此净土法门,乃是悲心使然,最契娑婆世界末法众生之根性。虚云老和尚有云:“念佛法门,名为‘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印光大师亦云:“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是故学佛人无须忧虑自身是否障深慧浅、德薄垢重,今生能得人身,能听闻此不可思议之念佛法门,即是最大的福缘,即是堪可造就之法器。

学佛人但须以一念虔诚心,学先贤大德那般“老实念佛”,以一句佛号为自己一生之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则临终之时,纵使仍未业尽情空,断惑证真,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而已断惑证真者,更可仗佛慈力,速登上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