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5)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5)
发布时间:2023-07-1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华严经探玄记》云:“此中光明有二种:一、智光;二、身光。‘智光’亦二义:一、照法,谓真俗双鉴;二、照机,谓普应群品。‘身光’亦二种:一、常光,谓圆明无碍;二、放光,谓以光警悟。”

    所谓“无量寿”,“寿”者,即谓“寿命”。阿弥陀佛何以称为“无量寿”?须知寿命所以称为“无量”者,乃是对“有量”而言。前文已略言,阿弥陀佛三身之寿命,虽有“有量之无量”与“无量之无量”两种差别,然较于俗世凡夫中寿长不过百载者,皆属无量。

若论佛之法身,乃是以法性为身,或言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佛之法身遍满一切时处,无有一时一处不是佛之法身。《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约法身而言。故言佛之法身本就无来去之相可得,不但无来去之相可得,亦无真妄凡圣可言。佛之法身既遍满一切时处,无来去之相可得,即是“无始无终”,无有开始之时,乃至尽未来际,亦无结束之日,故言乃“无量之无量”。

佛之法身既遍满一切时处,无来去之相可得,也就无“无量”可言。既然如此,为何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与“无量寿”?当知这是非“有量”非“无量”,但以方便说为“无量”。

若论佛之报身,乃是以智慧为身,或言积聚一切种智〔所谓“一切种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此三智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以上所言“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阐述“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差别,谓善知总相者为“一切智”,善知差别相者为“一切种智”;前者为声闻、独觉之智,后者为佛智。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曰:“梵云‘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以为身。佛之报身,乃是因位中的菩萨断尽四十二品无明后方才圆满证得。如此圆满报身,不随时间之流逝而有丝毫迁变、改易,即是“有始无终”,以因位中的菩萨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为“始”,乃至尽未来际,依然如故。为什么?因为佛果位中的报身既已圆满证得,势必一证永证,一得永得,乃至尽未来际,不会破坏。亦因如此,故言佛之圆满报身寿命无量。

“报身”者,非佛独有,菩萨亦有。然菩萨之报身因未得圆满,其寿命自是有量。

在别教初地和圆教初住位中的菩萨,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即入分证位中,乃至断除四十一品无明的等觉菩萨,都叫分证。简言之,即是一部分智慧已证,一部分智慧未证,唯有尽断四十二品无明,方得完满圆证。故言,在等觉菩萨位及以前,皆是分证而未得圆满。亦因如此,分证位中菩萨报身之寿命乃是有量,其寿命之终即是成道之时。唯有成就佛道,报身圆满,寿命方是无量。

由此而论,故知在金刚道前,等觉位中,报身寿命乃是有量;在金刚道后,妙觉果海,寿命方是无量。亦因如此,故说非“有量”非“无量”,但以方便说为“无量”。

若论佛之应身,亦称“化身”,乃是以功德为身,或言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时至机熟,应机示现,即为佛之应身。须知诸佛本无身相,之所以示现种种身相,乃是应众生之机宜而行度化的方便之法。

娑婆世界,五浊横流,众生之根性亦千差万别。有的众生,须见佛的高大身方得受度,佛就示现高大的胜应身(如千丈高的卢舍那身)而为说法;有的众生,须见罗汉身方得受度,佛就示现罗汉身而为说法;更有众生,须见天帝身方得受度,佛就示现天帝身而为说法……总而言之,所度众生须见何身方得受度,佛即示现何身而为说法。

故而,佛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诸佛出现世间,其趣旨皆在普度众生,利益有情。只要有情众生机熟缘至,诸佛菩萨必是随机应化,乃至应了又应,化了更化,应化不绝,无有限量。

然而,虽说应化无有限量,但一期一期所应化之身皆是为化度众生而来,如若化度期满(或为一日,或为一年,或为百年,或为一劫,乃至多劫,不一而同),有缘众生已经度尽,无论哪一尊佛,都要示现灭度。以是之故,可知佛之应身乃是“有始有终”,以有缘众生“机熟缘至”为“始”,复以有缘众生尽皆度尽为“终”,故言佛之应身寿命终属有量。

由是可知,释迦世尊住世八十年,其寿命固属有量;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亦有灭度之时,终究仍属“有量之无量”,非是绝对的无量。只是娑婆世界的众生眼光小、知识狭,无法知道阿弥陀佛的寿命究竟有多少,故而以方便说为“无量”,称其为“无量寿佛”。但若以佛的眼光来观照,此种“无量”仍属有量。

若是绝对的无量,则阿弥陀佛就该永远不会灭度,如此方符合事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阿弥陀佛亦将示现灭度。那时,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补处大士,亦将示现成佛。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云:“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待到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灭度之时,大势至菩萨作为其补处大士,亦将示现成佛,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以上所说,仅就“阿弥陀”三字内所含诸多无量义中的“无量光”义与“无量寿”义作些简要解释,然此二义,远非“阿弥陀”三字所含义趣之全部。所谓佛佛道同,十方三世诸佛种种庄严功德成就,亦是阿弥陀佛于无始劫以来所修所证,无二无别,故而亦尽摄于“阿弥陀”三字所含义趣之中。

又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中峰禅师亦云“悟则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故而当知,我们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己心之自性佛;我们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而净土即在我心,此即“心内求法”。

又言,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与“无量寿”,即是众生自性中本具之功德。为什么这么说?众生之自性亦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无量光”,竖穷三际是“无量寿”;自性常照是“无量光”,自性常寂是“无量寿”;自性寂照不二,即是“阿弥陀”。

针对如上所说,或有人会心存疑问:“既然说‘唯心净土’,何必愿生西方净土?既然说‘自性弥陀’,何必念他极乐弥陀?”

就此一问题,当代大德茗山法师曾有精辟开示:此人未解“唯心”、“自性”之理,错认心内、心外两个净土,自性、他性两位弥陀。若能彻悟慈恩宗之“万法唯识”,华严宗之“法界唯心”,禅宗之“明心见性”,则知西方净土乃至十方世界,不出自心,皆从心识显现。境由心生,心由境起,二而不二,内外一如。故知西方净土即是心中净土,心中净土即是西方净土,如此方可称为“唯心净土”。否则,我们处此娑婆世界见浊、劫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试问自心,何由清净?心由境生故,境浊则心必浊,只能说“唯心浊土”,何能自以为是“唯心净土”?因此,我劝念佛人,必须听从佛说,至诚恳切发愿,愿生西方净土才是。

又闻《华严经》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涅槃经》亦说:“大地众生,皆具佛性。”据此,应知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乃至法界众生,同一自性,我性、他性无二无别。既如是,则自性弥陀即是极乐弥陀,念极乐弥陀即是念自性弥陀,怎能说自性是弥陀,即不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若不勤念阿弥陀佛,我们凡夫众生,处此五浊恶世,烦恼炽盛,则我自性,是贪性、是瞋性、是痴性、是慢性……如此自性,只能说是“自性众生”,何得妄称“自性弥陀”?因此,我再劝念佛同人,笃信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乃至尽未来际,无有间断地念下去!

果能如此,则西方净土,决定往生,极乐弥陀,定可亲见;果能如此,方可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亦复有人存疑:即言净土不出自心,何以世尊令人求生佛国而指定西方?

    大乘诸佛心无所欲,无所住著,则无守隅之心。故佛云:“高山平地尽是极乐。西方即此土,此土即西方。一切处,无不是如来道场。”可见,佛圣原无西方之居。只因佛性如金,金属于西,逊佛于西方者,以表不坏之位;而且钝根凡夫,必指以趋向之方,然后信得凭依,修证觉路。况舍卫国,址实在西,只为因权起实故。故愿世人一心念佛,悟自性弥陀,即入佛流。虽无必至西方之理,却至西方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