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3) 
能仁讲堂
《佛说阿弥陀经》易解(3)
发布时间:2023-07-15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丙二 “说”

 

经题中“说”之一字,即畅悦本怀而宣说之义,谓佛观众生机熟缘至,即畅悦本怀,以八音四辩(所谓“八音”:一、极好音。一切诸天贤圣,虽各有好音,而义之未极。佛报圆极,故出音声清雅,能令闻者无厌,皆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二、柔软音。佛德慈善,故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听之无足,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三、和适音。佛居中道之理,巧解从容,故所出音声调和中适,能令闻者心皆和融,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慧心明彻,故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解慧开明,故名“尊慧音”;五、不女音。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久已离于雌软之心,故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故所出音声诠论无失,能令闻者各获正见,离于九十五种之邪非,故名“不误音”;七、深远音。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故所出音声从脐而起,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八、不竭音。如来极果,愿行无尽,是以住于无尽法藏,故所出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能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遗,至成无尽常住之果,故名“不竭音”。所谓“四辩”:即“四无碍辩”,或云“四无碍智”。《法界次第初门》云:“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一、义无碍智。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二、法无碍智。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辞无碍智。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四、乐说无碍智。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宣说此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之圆顿法门,以明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乃修佛之“易行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印光大师云:“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莲池禅师亦云:“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者,不值佛出世,常得见佛方便;二者,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三者,不修余行,得波罗蜜方便;四者,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我佛八万四千法门,无有一法不是为疗治众生之病苦而说,而此诸多法门,多为依仗自力修行,以求了生脱死之道。然末法正法证也佛虽灭度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像法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末法微也去佛世长远而教法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谓之佛教教法住世的三个时期。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关于如上三个时期之时限,诸经论说不一有谓佛陀入灭后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或谓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之后,方为末法时期,此时期历经一万年后,佛法灭尽;或谓正法一千年,像法、末法各五千年。然综观诸经论之说,大多以末法为一万年众生障深慧浅,德薄垢重,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为凡夫”,纵是此中之上上根器者,依仗自力勤苦修习,亦很难成就。何以难至如斯?须知欲出轮回,必先断见思二惑,稍有未尽,皆莫能出。而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何况思惑?末法众生若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然若于自力外更以佛力为助,则如以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

又言人身难得,“盲龟浮木”(此乃《杂阿含经》中的一个譬喻:在漆黑的深海里,有着一只双目失明的乌龟。每过百年,这只乌龟才有一次浮出广袤海面的机会。大海中漂荡着一根长长圆圆的浮木,浮木的中间挖有如乌龟劲项一般大小的孔洞。亘古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忽东忽西,载浮载沉。瞎了眼睛的盲龟要凭藉它的感觉,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方向不定的浮木。当每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盲龟尖尖的头恰巧穿过浮木窄小的孔洞时,盲龟才能重见光明,获得人身。潮来潮去,无数个百年岁月更替流逝,盲龟依旧沉浮于生死的洪流大海,找不到那决定它命运的浮木。又一个一百年,当盲龟再度浮出水面,头才接触到清凉的空气,突然就撞进浮木的小小孔洞。轰然一响,盲龟眼前霎时霞光万丈。它终于脱离亘古以来笨重的躯壳,蜕变成为一个俊秀的童子,睁开眼睛觑着滚滚的红尘)。今生若是修行不能成就,无法了生脱死,则必定随业受报,再入轮回苦海。果真如此,茫茫苦海,莫测边涯,要想来生再受人身,殊非易事;纵受人身,亦有隔阴之迷(谓凡夫命终之后,神识投胎转世,因智慧为业障所蒙蔽,佛性不能彰显,故而对于自己前世的一切因缘尽数忘失,懵懵懂懂)即使是上辈子乃至多生多劫的修行者,只要没有了断分段生死,无量劫以来的恶习气种子就依然存在。一旦再入轮回,往生人道,一接触此中的五欲六尘〔所谓“五欲”,一者,谓美丽的色相、声(悦耳的声音、香芬芳的香气、味可口的味觉、触适意的触乐等五境,而能使人生起贪欲心之五种情欲;二者,谓财欲”,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而不舍、色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不能出离三界、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而无厌、名欲”,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而不知止息、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睡眠而无厌)。所谓“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或“六贼。众生以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缘六境而遍污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人天福报受五欲乐修道之人舍而不著《维摩诘经》“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就自然地会生起贪恋、执著之心,就会被这个五欲六尘所迷,以致迷惑颠倒,执妄为真,甚至借助往昔所积累的福德造作恶业。能够不昧宿世之善根而继续修行者,甚少甚少。

故而当知,古往今来,纵然是累世的修行者,亦是由迷入迷者多,从觉至觉者少。上根利智者于轮回路上之修行都已是如此艰难,更何况是那些本就没有多少善根、堕入恶道并不断造恶之人。他们于生死轮回中造恶,又因造恶而入轮回,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故言“轮回路险”。

以是之故,当知人身难得,修行即在当下的道理,当下就当勇猛精进,正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然而,欲度此身而登觉岸,仅靠己身之大毅力去修行依然不够,更需有一门契合自身根机的法门以为引导,方能事半功倍。我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念兹在兹皆是众生,更感念末法众生业障之深重、修道之艰难,特于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更说此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依仗阿弥陀佛的宏誓大愿之力,以虔诚念佛之心,登上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之慈航,横渡生死轮回之苦海,到达极乐净土之觉岸。是故,古德有云:“念佛是修行捷径,持名念佛,又为径中之径。”

依太虚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要》一书中所说,佛陀说此圆顿教法有其两重因缘:“诸法真实相性,本无可说。不可说而说法者:一方面,佛在因地中有大悲愿力,要令众生得乐离苦,出生死海,这是佛以大悲心为本因;另一方面,是因众生机缘已然成熟。有了这两方面原因而发生说法的作用,从无可说中而方便说。”

印光大师亦曾就此念佛法门而作开示:“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相关内容